(嘉賓介紹:深圳大學經濟學院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7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整個養老金投資運營方案沒有確定前,會選擇個別省市進行投資運營試點,兩會后開始運作。中國銀監會主席助理閻慶民也在“兩會”期間表示,銀監會將統籌研究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對進入資本市場的理財資金或將設定相應的比例限制和制度限制以控制風險。資金入市會對股市產生何種影響?深圳電臺先鋒898(FM89.8)上午9點至10點播出的《創富贏家》節目主持人孫小美與特約評論員國世平就此展開了討論。國世平表示,養老金、銀行理財產品等資金相繼入市將對市場形成中長期利好,這也是管理層有意提升股市投資價值的重要舉措。另外,入市對于銀行理財產品而言并非是風險不可控,銀行理財產品可適當借鑒社保基金。
孫小美:自今年以來,A股市場利好信號不斷,不管是養老金入市還是銀行理財資金入市,均對市場形成了正面刺激。此前,一度盛傳企業年金將入市,總體而言,目前各路資金似乎對A股較為青睞,您如何看待這個現象?
國世平:自去年以來,中央層面一直在強調要促進資本市場良性發展,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亦多次表述藍籌股具備較大的投資價值。理論而言,郭樹清作為管理層發表前述言論并不合適,不過這也反映出管理層確實有意識在推動股市上行。我們知道,中國投資者投資渠道較為狹窄,主要是房地產和股市,而房地產調控絲毫沒有松動的跡象,中央將一如既往的致力于樓市調控,否則房地產將走向自然泡沫的破滅之路,這將對中國經濟造成災難性的后果。因此樓市投資的渠道相當于被堵死,剩下的主要就是股市。由于樓市投資不順,勢必會有一部分資金從樓市撤離,進入股市,如果股市長期低迷,那么資金將大幅縮水,中國的民間財富得不到保障,對社會發展是不利的。鑒于此,中央的目標很明確,即“樓市降溫,股市升溫”,讓老百姓的資產通過股市得到升值,待樓市調整到位之后再抄底樓市,造成資金不斷流動的局面。試想,若樓市、股市齊齊不振,則老百姓的投資渠道徹底喪失,社會資金將形同死水。
所以,我在多個場合均表示,未來幾年的股市行情有可能超出投資者的預期,其實很多投資者對市場存在誤解,認為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股市難以爆發大行情,其實這是不了解中國股市的內在運行規律,A股與經濟的關聯度其實并不大,在中國,很難說A股是經濟的晴雨表。二十年來,中國經濟增速驚人,但A股并未漲多少,如果非要將經濟與A股聯系起來的話,A股的上漲空間應該非常之大。準確來說,A股對應的是政治經濟,其中政策對股市影響深遠,而非純粹意義上的經濟。
孫小美:郭樹清曾強調,不建議風險承受能力較小的投資者入市,而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主體就是這部分投資者,現在銀監會提出將統籌研究銀行理財產品入市,如何規避股市的風險?
國世平:銀行理財產品也是有風險的,盡管其風險較小,從歐美發達國家來看,理財產品入市并不是新鮮事物,而是大勢所趨。不可否認,理財產品入市確實存在較大的風險,特別是市場行情較差的時候。但我們知道,社保基金同樣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小的資金,但社保基金并未因為股市風險較大而拒絕參與股市,相反,社保基金參與股市的積極性是極高的,在眾多新股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社保基金的影子。而數據也顯示,社保基金近年來投資回報率較為穩定,并未出現大幅虧損,銀行理財產品完全可以借鑒社保基金的投資模式。
另外,由于A股分紅制度不健全,造成銀行股在內的眾多盈利能力極強的上市公司較少分紅,此次“兩會”上,有政協委員提出,應將上市公司分紅上升為法律層面。試想,如果一天賺八億的工商銀行能夠積極分紅,而銀行理財產品又正好買入了工商銀行,那么即便股市出現小幅波動,銀行理財品也不會出現損失。
(本專欄由深圳電臺先鋒898《創富贏家》節目與《股市動態分析》雜志社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