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縣是葉劍英元帥的故鄉,廣東著名的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歷來是梅州地區革命活動的中心,同時也是解放戰爭時期閩粵贛邊區革命斗爭的中心。
從大革命起至解放戰爭結束,梅縣中共組織領導的革命斗爭從未間斷過。梅縣優秀兒女英勇奮戰,前仆后繼,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
2011年8月,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正式確認梅縣為“中央蘇區縣”。
梅縣獲確認為中央蘇區縣,標志著當地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重要歷史地位得到了恢復和肯定,告慰了先烈,同時也激勵了梅縣人民進一步繼承和發揚優良的革命傳統,全力實施“培育綠色產業、建設宜居家園、打造客都明珠”的發展戰略,認真探索和實踐山區科學發展模式,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譜寫綠色崛起的新篇章。
中央蘇區梅縣光輝歷程
梅縣地處粵東山區,為閩粵贛三省邊陲要地,是廣東革命老根據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于地理位置和斗爭的歷史淵源,梅縣較長時間是閩粵贛、福建省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中央蘇區管轄范圍。
1925年在國共合作時期,以共產黨骨干為先鋒的東征取得了偉大勝利。東征軍兩次東征攻下梅城后,葉劍英兼任梅縣縣長。從此,在梅縣播下了革命火種,是年冬,梅縣黨組織成立。
1927年“4·12”后,為了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反革命大屠殺,梅縣黨組織高舉武裝斗爭旗幟,發動了震撼粵東乃至閩粵贛邊的梅縣“五·一二”武裝暴動。暴動勝利后,成立了紅色政權——梅縣人民政府,選舉了鐘克平為主席,黃柏、周靜淵、朱仰能、林一青、李鐵民、鐘貫魯等7位執行委員。從此,梅縣黨組織領導民眾走上了武裝斗爭和土地革命之路。
紅四軍推動全縣紅色政權的建立
1929年l0月17日,梅縣縣委指示松江區委派出陳勝侯、郭中富到武平象洞,給紅四軍當向導。兩日后,紅四軍在朱德指揮下到達松源,首戰告捷,殲滅國民黨陳維遠部一個營。梅縣黨組織積極配合,組織武裝力量(紅46團)先后突襲丙村和甲坑等地,為紅四軍出擊粵東北掃除障礙。
朱德率領紅四軍于25日攻下梅城,26日在梅城孔子廟成立了毛澤東、朱德、古大存、朱子干等7人的東江革命委員會,頒布了《土地政綱》。梅縣黨組織協助梅縣商會在一天內為紅四軍籌到2萬大洋的軍費。
26日晚開始,紅四軍沿長沙、梅南、水車、畬坑開展革命宣傳活動,期間有朱德、葉劍英、陳毅、羅榮桓、聶榮臻、林彪6位開國元帥和粟裕、譚政、羅瑞卿等大將均在梅縣留下光輝的足跡。31日,紅四軍打響從梅南反攻梅城的號角。在敵我力量懸殊、犧牲了293名指戰員之后,紅四軍離開梅縣向平遠、尋鄔轉移。為支持梅縣蘇區的斗爭,紅四軍留下了梁錫祜、雷鳴遠、康健、陳林等一批政治、軍事骨干,并撥給一批槍支彈藥,充實了梅縣革命斗爭的力量。
紅四軍的到來,推動了梅縣土地革命斗爭形勢的發展,加快紅色政權建設的步伐,促進了武裝割據區域的擴大。
1930年2月,在各區鄉成立蘇維埃區政府的基礎上,梅縣在梅南順里村成立梅縣蘇維埃政府,并領導梅南、畬江、松江、丙村、西陽、梅西、瑤上、梅北等區鄉首先進行打土豪、分田地運動。此時,除附城一二十里外,其余全部都成為蘇區。5月14日,紅四軍再度從閩西進入粵東北地區。梅縣縣委、縣蘇維政府實施“紅五月”行動,組織地方赤衛隊,配合紅46團,四處出擊,捷報頻傳,迫使國民黨駐梅毛維壽旅用兩個團的兵力防守梅縣城。革命形勢迅速發展,梅縣蘇區與粵東北、贛南尋鄔縣等地赤色區域連成一片,并與贛南、閩西各縣邊界相通。此時,梅縣已幾乎成為一個完整的蘇區縣,成為紅四軍開創的閩粵贛三省邊境紅色割據的重要區域。蘇區的各項建設,迎來了全盛時期。
劃歸中央蘇區領導下堅持斗爭
1930年9月底,按照中央六屆三中全會的決議,閩粵贛蘇區特委在大南山成立。特委下設西北、西南、東南分委。梅縣蘇區隸屬閩粵贛特委之下的西北分委管轄,并是西北分委所在地。同年l2月,西北分委負責人之一、梅縣縣委書記黃炎到閩西參加閩粵贛特委會議回來后,作為中央蘇區南部前沿區域的梅縣蘇區,堅決執行閩粵贛特委指示,蘇區武裝四處出擊,牽制了廣東國民黨軍隊前往“圍剿”中央蘇區的大量軍事力量。
據時為國民黨梅縣縣長江璇稱,一年中打了大小百十余仗,僅l931年5月至l932年2月14日打了大小61仗。當時蘇區軍民遭害難于勝數,僅梅南一次便被集體屠殺300多人。據梅南順里9個村不完全統計,被殺黨員干部213人,群眾560人,97個婦女被販賣,4109間房屋被燒毀,被搶去糧食、耕牛等物資數不勝其數;在西陽區白宮市頭一次被殺害共產黨員31位。這些無數不朽的英烈,用他們的血肉之驅,浴血奮戰,用赤誠之心忠實執行閩粵贛特委的指示,為捍衛中央蘇區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據史實記載,在這一時期犧牲的有名姓記載的烈士642名,在土地革命戰爭期間犧牲了楊廣存、李桃粦、廖祝華、楊雪如、黃炎等5位縣委書記。由此可見,當時斗爭之殘酷,戰斗之慘烈。
在殘酷的斗爭中,為了保存梅縣“松口-松源-閩西-中央蘇區”這條秘密物資供應線,加強對梅縣革命斗爭的領導,l931年秋,閩粵贛省委派武平象洞區委宣傳部長陳仲平到梅縣東部的松源地區,以插班讀書為掩護開展工作,1932年開始發展黨員,隨后建立了隸屬武平縣委直管的黨組織。按照武平縣委指示,陳仲平分批輸送黨員和進步青年到中央蘇區。如現仍健在的原廣東省機械工業廳廳長王華,1936年重組潮梅黨組織的功臣李碧山(越南人)、王建良等,都是陳仲平挑選輸送到中央蘇區的人員。原廣東省人大副主任、“七大”代表王維也是在這個時期走上了革命之路的。
在輸送骨干到中央蘇區的同時,陳仲平還肩負著組織協調由中央蘇區派出的人員,到松口、松源來采購國民黨嚴禁出口的藥品、食鹽、布匹這些中央蘇區最緊缺的物資這一重任。王維同志回憶說:“當時,在中央蘇區一瓶紅藥水都能救幾條人命?!标愔倨皆谒稍撮_展革命斗爭,直到紅軍長征、與武平縣委失去聯系仍堅持獨立活動,一直堅持到梅縣解放,爾后成為梅縣解放后首任縣長。
與陳仲平在梅縣東部松源地區開展工作的同時,黃炎犧牲后,由黎果接任梅豐縣委書記、葉明章任縣委副書記兼縣蘇維埃主席。在黎果、葉明章的領導下,把武裝力量分散到梅西、梅南、梅北等地繼續革命斗爭。l932年5月,福建省委秘書長肖向榮指示黎果、葉明章,要積極行動,要配合十二軍打擊軍閥團匪。同時,為支援梅縣蘇區革命斗爭,紅十二軍之35、36師和杭武警衛團,也于同年5月出兵1000多人,從上杭、永定、武平分兵,向與梅縣接壤的松源、桃堯、隆文等地展開軍事行動,遭到國民黨重兵圍堵。這一時期,贛南紅軍也于1933年3月進入梅縣梅北地區,黎果、葉明章等領導的武裝力量也在梅南、梅西、梅北等地頻頻出擊,曾攻打畬江、石扇、梅南長沙、水尾團防、石坑區公所,在梅縣、豐順交界的畬坑地帶處將正在巡查公路的豐順縣縣長擊斃,震懾了當時國民黨梅縣當局。
l934年4月1日,國民黨第二軍軍長李揚敬在梅召開軍事會議,部署重兵進犯贛南(中央蘇區首都瑞金)。作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劃定的中央蘇區第三作戰區的梅縣蘇區軍民,積極配合反“圍剿”戰爭,派出武裝到筠門嶺阻擊國民黨軍。同時,革命武裝頻頻出動,打擊反動勢力,先后攻打梅南、畬江、長沙鄉公所和石坑鄉公所,破壞國民黨的交通,為保衛中央蘇區最南端的區域,浴血奮戰,有力地牽制了國民黨向江西進剿的大量兵力。梅縣蘇區的黨組織與軍民一直堅持斗爭。進入三年游擊戰爭與抗日戰爭時期,梅縣成為梅縣、武平、蕉嶺、上杭等邊區黨的領導中心。
建國后,梅縣被確認為革命老根據地的鄉鎮有l7個。l951年8月l5日,古大存率領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根據地訪問團粵東分團第二分隊,先后到梅縣的梅南、長沙、水車、畬江、梅西、石坑、石扇、松源等區鄉慰問革命老區人民,歷時18天,并在梅南長沙為300多位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被集體屠殺犧牲的烈士立碑。這些都體現了黨中央對梅縣的深切關懷,亦是對梅縣革命老根據地歷史的充分肯定。
閩粵贛邊
中共地方組織的領導中心
早在1925年,由周恩來、張明達、葉劍英率領東征軍攻下梅縣,并由葉劍英兼任梅縣縣長,從此播下了革命火種。同年12月,成立了中央梅縣支部,成為粵東地區建黨較早的縣份之一。1927年1月,成立了直屬廣東區委的梅縣部委,成為領導原嘉應五屬和贛之尋烏、閩之武平等縣范圍的地方黨組織,梅縣一度成為閩粵贛邊中共地方組織的領導中心。
從大革命起至解放戰爭結束,梅縣中共組織領導的革命斗爭從未間斷。從1927年隸屬廣東省委領導時,發動“五·一二”暴動,建立梅縣人民政府。1928年,發動了震撼粵東的“畬江暴動”。1930年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梅縣蘇維埃政府,下轄梅南、畬江、梅西、梅北、松江、丙村、西陽、瑤上八個區蘇維埃政府,156個鄉蘇維埃政府,先后創建了銅山、九龍嶂革命根據地。梅縣成為朱、毛紅軍控制的閩粵贛三省紅色區域內完整的蘇區縣。
中央蘇區的后勤物資保障
1934年,在中央蘇區反“圍剿”進入最艱難的階段,梅縣不僅是鞏固和保衛中央蘇區南部邊境安全的重要陣地,而且為中央蘇區的后勤物資保障、兵員的補充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建立了一條從梅縣松口——松源直達江西、瑞金、會昌的運輸線路,向中央蘇區輸送奇缺的藥品、食鹽等大量物資。全縣武裝四處出擊,牽制了廣東省大量前往江西參加“圍剿”的國民黨軍隊。同年10月中央蘇區主力紅軍長征后,梅縣蘇區的黨組織和軍民一直堅持斗爭。進入三年游擊戰爭與抗日戰爭,乃至解放戰爭的時期,梅縣再度成為梅縣、武平、蕉嶺、上杭等邊區黨的領導中心。
有姓名可查的烈士達642人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朱德、陳毅、朱云卿、羅榮桓、聶榮臻、粟裕、譚政、羅瑞卿、蕭克等一大批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中央蘇區梅縣留下了可貴革命足跡;葉劍英、肖向榮、梁錫祜、朱云卿、盧偉良等梅縣兒女,先后進入中央蘇區成為優秀政治、軍事指揮人才。
在創建蘇區的艱苦斗爭中,梅縣蘇區人民經受了國民黨軍的殘酷摧殘,有姓名可查的烈士就達642人(不含紅四軍反攻梅城犧牲的293名外籍無名烈士),其中有楊廣存、廖祝華、楊雪如、黃炎、黎果5位縣委書記犧牲,被害群眾難于計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