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少栓
陸河縣東坑鎮大路村來了一支扶貧工作隊,不僅幫助農民蓋房子、修公路,還幫忙販豬、販牛,讓群眾刮目相看。
“我們大路村現在的民風好多了,不僅玩麻將的少了,村民之間的矛盾也少了,村民對我們村干部也比以前尊重了,真得感謝工作組的古處長和黃科長”。一見面,村支書廖少樓就笑瞇瞇地向我們夸起工作組的同志。
將“輸血工程”變成“造血工程”
陸河縣是貧困縣,大路村是貧困縣中的貧困村。
省審計廳對口扶持大路村,是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關于扶貧工作要“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精神的一項政治任務。
2009年9月18日,省審計廳扶貧工作組來到了大路村。此時,村民們都急切盼著能分點錢、分點物,好讓自己緊巴巴的手頭能夠寬松一點。可是一個星期、兩個星期……,日子一天天過去了,貧困戶們并沒有收到錢和物,倒是工作組的古偉培處長、黃建明科長逐家逐戶上門拉家常來了。
“他們究竟是干什么來的?”村民們疑惑了。
“我們覺得如果簡單地把錢分給貧困戶,工作是輕松了,但他們很快就會把錢花光,到頭來還是貧困,這樣的扶貧就沒有實際的效果。要想真正脫貧,就要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自己動手,靠自己的勤勞走上一條致富的路子。”黃建明道出了原委。
工作組下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戶上門走訪,與村民談心、拉家常。兩個月下來,他們不僅一戶不漏走訪完全村135戶貧困戶,還對他們家庭的人員構成、勞動力、經濟來源等基本情況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并給每個貧困戶建立了基本檔案,為下一步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其實,省審計廳早就為大路村準備了一筆錢。為了搞好大路村的扶貧工作,廳里專門召開了黨組會議,研究扶貧措施。廳長藍佛安決定:一是廳里三年內不購換小車,把省下來的錢用來扶持大路村,每年不少于80-100萬元;二是每個廳領導掛扶一戶,其他的分配到各個處室,不脫貧不脫鉤;三是發動廳里的干部、職工捐款,扶持村里的貧困學生上學。藍佛安還三次親自帶領廳領導班子深入到大路村檢查指導扶貧工作。
怎么樣用好這筆扶貧款?等到走訪完村里的貧困戶,工作組的古處長和黃科長心里也有數了。
他們發現,村里的壯勞力絕大部分都外出打工了,剩下來的都是老人、婦女、兒童,人們平時都無所事事,有些人還染上打牌賭博的惡習。大路村地處山區,最適合養豬、養牛、養雞。工作組把設想提出來與村干部商量,并征求各貧困戶的意見,果然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擁護支持。經村民們自愿選擇,有80戶養牛、38戶養豬、6戶養雞;對7戶沒有房子的,撥款資助其建房;2戶資助開小賣部;還有2戶因病殘實在沒有勞力,逐月解決生活補助,每戶按照6000元的標準扶持。這樣的做法真正體現了“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扶貧精神。
扶貧方案定下來了,工作組也沒有把錢直接發到村民手里。春節后,古處長和黃科長親自到陸豐、河源、惠東等地,聯系購買了豬、牛、雞苗、飼料等,親自押車運回村里,逐戶發放到貧困戶手里;并撥款在各自然村統一修建了牛舍,便于集中管理;還請來縣畜牧局的專家,免費為村民指導養殖技術。現在,他們還會不定期走訪各戶,跟蹤檢查養殖的情況。因此,村民們都調侃他們是“牛販”、“豬販”。
“現在各貧困戶有160頭牛、336頭肉豬、14頭母豬、4900只雞……”古偉培處長對村民的情況如數家珍,了如指掌。
目前,大路村的扶貧工作已經初顯成效。貧困戶廖明遼,家里有6口人,只有2個勞動力,平時就靠種田、打散工維持家計,生活一直比較困難,現在家里養了6頭肉豬,預計可以增加純收入2000多元。
村民們嘗到了甜頭,自然就勤快了,看著自家的禽畜一天天長大,心里也美滋滋的。
扶貧先扶志
搞好精神文明建設
“扶貧工作除了物質上的扶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幫扶,要讓他們轉變思想觀念。”黃科長如是說。
為了改變村民的思想觀念,工作組請來了廳里的老黨員,為村民上思想課,還與省團委合作搞“愛心家園”,給村里購置文體設施。
工作組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得到了村民們的信任。
一天,在訪問完貧困戶回來的路上,黃科長被村民饒麗明攔住了,饒麗主動向他反映家里的情況,要求提供幫助。原來她的丈夫彭某染上了酗酒的惡習,整天喝酒不干活,喝醉了還要打老婆,家里全靠她一人挑沙、做小工維持家計。晚上,黃科長來到了她家找到彭某,像兄長一樣,對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隨后幾天,黃科長天天上門勸說,終于讓彭某感到愧疚,下決心戒了酒,并在工作組的幫助下養了兩頭牛。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起,村里的壯勞力多數都外出打工,長期以來養成了村民輕學重工的意識,多數年輕人初中畢業就外出務工了。近幾年來,隨著社會各領域對知識要求的提高,很多人在外面只能做技術含量低的工種,不僅收入低,甚至有時還找不到工作。針對這一局面,工作組感到:要想徹底改變貧困,關鍵要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從教育入手,讓年輕一代多讀書。于是廳里發動全體干部職工捐款33700多元,扶持貧困戶子女上學,按照小學生300元、初中生500元的標準,幫扶了70名學生讀書。
村里原來各家各戶的生活污水遍地橫流,既影響美觀又污染環境。為了改變村里的村容村貌,審計廳又拿出7萬元,修水渠1000多米、河堤50多米,重修攔水壩一座。隨著生活環境的改善,村民的文明意識也逐步提高了。
固本強基
壯大村集體經濟
村民委員會是最基層的一級組織,村一級的建設,關系到國家政權穩定、長治久安,可以說沒有村組織的穩定就沒有國家的穩定,沒有村基層的發展就沒有國家的強大。
長期以來,大路村作為一個貧困村,一窮二白,村集體經濟沒有一分錢收入。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工作組煞費苦心,想了不少的辦法。最后經過多方的探討,發現投資水電站不僅風險較小,而且能保證長期的收益,于是與東坑鎮政府協商,由審計廳拿出30萬元入股鎮水電站,每年固定分紅3萬元,作為大路村集體的經濟收入。這樣一來,不僅讓大路村集體脫了貧,而且能夠保證村集體有長期穩定的經濟來源。
寶山自然村距離村委會約4公里,住有60多戶300多人,只靠一條小山路連接交通,一到下雨天就無法行走。村里種有大量青梅、桃李,靠肩挑背扛,挑到村委會光腳皮錢每擔就要15元。工作組下決心幫助修一條水泥路,他們多次主動找省、市、縣交通部門聯系、協商,爭取立項支持。省交通廳批撥71萬元,目前,公路已建成通車。
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扶貧長效機制。
古偉培表示,今后工作組將繼續落實好各項扶貧措施,全力把扶貧工作,幫助村民盡快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