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佑鵬?楊秋陽
有這樣一位老人,在他心里,黨最親、國最重、民最貼心。他本該在家安享晚年的時候,卻為了老區人民的福祉與安康,將足跡深深印在興寧的山山水水之間,不辭辛勞四處奔走,積極為老區建設鼓與呼。募集資金、爭取項目、資助學生、修路架橋、飲水解困、培植產業、關心老人、扶危濟困,一件件實事溫暖著老區群眾的心。他用20多年的時光,在老促會會長的崗位上,踐行著為人民服務最光榮、離休不離志的激昂之舉,演繹了一曲璀璨亮麗的夕陽之歌。他,就是興寧原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原市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盧煥平。
離休不離志,情系革命老區
牢記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盧煥平的行為準則。在幾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對黨忠心耿耿,對革命無限忠誠,對社會主義建設嘔心瀝血,竭盡全力,做出了突出貢獻。戰爭年代,他轉戰南北,出生入死;和平年代,他以身作則,忠于職守,兢兢業業,勤奮工作,充分表現了一位共產黨人的崇高品質和風格。退休前,他任興寧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94年11月離休后,他離休不離志,擔任興寧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依然孜孜不倦,熱心公益事業。他曾多次受到組織表揚獎勵,先后榮立小功兩次、二等功兩次,多次榮獲市、縣先進工作者稱號,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模范共產黨員。1963年被評為西安市先進工作者,是年“五·一”受到朱德委員長接見。
退休20多年來,盧煥平情系老區,緊緊圍繞上級老促會和興寧市委、市政府工作,主動積極爭取各級關心重視老區建設,團結帶領老促會同志搞調查、當參謀,提建議、促落實,重參與、辦實事,身體力行,把學習、調研、落實相結合,盡心盡力辦實事、做好事,全力以赴幫助革命老區建設,真正起到促進作用。2008年被評為廣東省先進離休干部;2009年被評為省離休干部先進個人,并作為代表出席省委表彰大會,受到省委書記汪洋接見。在擔任老促會會長的20多年里,他不辭辛苦、翻山越嶺,經常深入老區,感受老區人民生活。興寧市的20個鎮(街道)400多個村村寨寨,幾乎都留下了他那消瘦的身影和不倦的足跡。他親自組織并參加整理的各種調查報告、文史資料近150多卷,其中有95卷被興寧市檔案館長期保存;有關老區建設的文章70多篇(幅)在《源流》等雜志發表,他還主編了宣傳老區的《寧江春雷》等書籍。這些都凝聚著他對革命老區的無限深情,對宣傳老區、促進老區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用心謀發展,促出一派新顏
興寧是一片紅色的土地,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特別是土地革命戰爭和民主革命戰爭時期,周恩來、何香凝、柳亞子等都在興寧留下了革命的足跡。興寧人民為革命的發展在人力、物力、軍力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和犧牲。目前,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準確認的老區行政村157個、人口達30多萬人,大部分老區山高路險、偏僻遙遠,群眾的生活還比較困難。盧煥平說:“我是吃老區的番薯長大的,沒有老區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畢生都要為老區建設鼓與呼。”他這樣說,也這樣做。在擔任老促會會長期間,他多方奔走,積極呼號,認真思考、用心謀劃,主動找上級有關領導匯報老區情況,大力爭取各方資金,多年來,共計爭取各級資金達數億元,著力推進解決老區“行路難”、“住房難”、“讀書難”、“看病難”、“飲水難”等問題,老區人民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革命老區出現了新的面貌。
道路,被“促”通了。老區地處邊遠,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是制約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一大難題。盧煥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以強烈的責任感和執著的精神多次找到省市有關部門領導和省老促會領導匯報、再匯報。特別是通過調查研究,向省政府提出將老區公路建設補助標準由每公里10萬元提高到每公里15萬元,大大促進了公路建設。據統計,通過積極爭取各級幫扶資金,我市共計完成鎮通老區行政村公路硬底化總里程702.8公里,19個鎮、141個村(包括自然村在內164個)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有效地解決了老區人民出行難問題,為推進老區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校,被“促”靚了。在深入老區走訪調查中,當看到很多老區群眾的孩子仍在破危學校讀書時,盧煥平心里泛起陣陣酸楚。2001年底,老促會聯合教育局對全市山區學校進行排查梳理,共統計出172所破爛瀕危學校,危房面積達10.2513萬平方米。對此,盧煥平牽腸掛肚,千般尋思解決辦法。他親自把這些破危學校的詳細情況編匯成冊,自費到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向有關領導和社會賢達反映匯報,爭取多方支持幫助,并帶頭捐款3000多元。在他的大力奔走呼吁下,至目前,興寧被列入省破危學校改造的小學70所,獲得政府扶持資金2100多萬元,爭取社會捐資1330多萬元,改造完成老區(山區)學校76所,超額完成了破危學校改造任務,讓老區(山區)孩子能在漂亮安全的環境中安心快樂學習。同時,他還積極幫助烈士后代解決上學難問題,連續14年為“三大革命”中犧牲的烈士后裔送上助學金,共計籌集20多萬元幫助579名烈士后裔完成學業。
醫院,被“促”好了。老區群眾看病難問題也一直牽動著盧煥平的心。為此,盧煥平帶領老促會人員積極配合省、梅州老促會,對鄉鎮老區衛生院的現狀進行了深入調查,形成了調研報告上報有關部門,并大力爭取各級支持幫助。由于調查細致、情況匯報及時,得到了省的大力支持,2009年撥款400萬元,順利完成了黃槐、水口等4個鄉鎮衛生院改造;2010年又撥款813萬多元,對老區羅浮、羅崗、大坪、合水、龍田、寧中、永和、徑南等鎮8所衛生院進行改造,并購置了相關醫療設備,大大改善了老區群眾的就醫條件。
同時,盧煥平還團結帶領老促會成員,對老區群眾的生活、特別是“五老”的生活狀況進行了調查了解,撰寫相關調研報告,向上級有關領導和部門反映,爭取政策和資金幫扶。共計有594名“五老”人員及其他困難人員,獲得按政策享受的定期生活補助,基本生活問題得到解決。
培植主產業,促進群眾致富
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盧煥平深深體會到,“輸血”式扶貧雖緩解了個別或局部的老區貧困狀況,但對于真正實現長期穩定脫貧、真正走上致富道路,只有進行“造血”式扶貧,通過產業帶動,才是長遠之道,才能推動老區群眾加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為此,他不遺余力、不辭艱辛地總結推廣致富經驗,大力推廣并開展“一鄉一品”的經驗,先后撰寫了龍北羅英村《種茶致富,文明建設跨大步》、羅浮鎮《五大林木基地建設搞得好》、下堡《發展良種菜牛取得成效》、石馬鎮牛棚頂耕山種果《昔日爛崩崗,今日果飄香》、葉塘鎮《三變村發展種茶種果,真正有了三大變化》、《徑南鎮老區發展三高農業脫貧致富》等20多篇調研文章,為老區人們脫貧致富提供借鑒。如葉塘鎮三變村有一種“朱子耒”綠茶,風味獨特、醇香異常,盧煥平了解后,立即收集相關資料,編寫了《茶樹栽培技術手冊》,印了170多本送給當地群眾。還向上級爭取到3萬元購置全新制茶機械,有力地促進了該村茶葉產業蓬勃發展。現有種茶面積500多畝,年產值達50多萬元,有效推動了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同時,盧煥平還利用爭取到的省、市農科培訓專項資金,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發放資料、邀請專家講解,幫助老區群眾掌握相關種養技術,提高致富技能。通過產業幫扶,有效地促進了老區人們脫貧致富,并為長期穩定致富奠定了基礎。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盧煥平用他20多年卓有成效的老促會工作實踐,踐行著他作為共產黨員的理想信念,踐行著他離休不離志的鏗鏘諾言,踐行著他要為老區人民鼓與呼的赤子情懷。正如冰心所說:“愿你生命中有足夠多的云翳,來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盧煥平在離休的日子里,在生命的晚年,正是靠自己的不懈追求、甘為老區人民奉獻的精神與行動,讓自己的人生煥發出了璀璨的光芒。他的人生因而更有深度、更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