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日光
對聯(lián),又稱“楹聯(lián)”,藝苑中一朵雅俗共賞的奇葩,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文學形式之一。在粵東山區(qū)平遠縣的名勝古跡中,妙聯(lián)不少,現(xiàn)輯錄其中兩副,供愛好對聯(lián)的人們研讀和鑒賞。
處世戒醉心,千年不開酒甕石;
為人思飽德,萬家當看飯籮山。
此為平遠名勝五指石石林寺楹聯(lián)。相傳,很久以前,五指石附近的村民十分貧窮,都夢想有朝一日能過上酒足飯飽的日子。有一次,一位仙翁云游到五指石,發(fā)現(xiàn)村民的處境后,頓起菩薩心腸,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施展法術,點化出幾件寶物放在五指石附近。其中有一擔盛滿白飯的飯籮,另一個是裝滿娘酒的酒甕。次日早晨,一陣陣酒飯香味飄到村中。隨即,村民們找到這三件能不斷溢出酒飯的寶物。此后,這飲用不盡的酒飯使村民過上了酒足飯飽的美好生活。
當那位仙翁點化出三件寶物后,頗有倦意,便在五指石旁的一塊大石上休息。一覺醒來,問及山中老樵夫,方知人間已逾36年。當他了解到當?shù)卮迕裼辛恕熬飘Y ”和“飯籮 ”后,卻民風墮敗時,深感自己好心辦了壞事。于是,他站在五指石峰頂仰天長嘆:“神仙也會辦錯事。”當即施展法術,頓時天上烏云密布,五指石下狂風大作,把“飯籮”、“酒甕”卷上高空。頃刻,三件寶物變成了三座大石,跌落在五指石附近。從此,這座底朝天的“飯籮”、“酒甕”再也不會溢出酒飯了。
后來,當?shù)厝税旬斈晗晌趟^的大石稱為“仙人石”,又稱“仙人床”。稱那兩個像飯籮的大石為“飯籮山”,另一個像酒甕的則為“酒甕石”。
清朝末年某日,舉人謝遠涵游覽五指石后到石林寺休息,聽完石林寺和尚講述五指石的傳說后,隨即寫下這副楹聯(lián)送給石林寺。此聯(lián)嵌入“酒甕石”和“飯籮山”,借景敘情,寓意深刻,既有文學色彩,又具有佛門風韻。后來,石林寺和尚把此聯(lián)鐫刻在寺內廳堂上,供人們欣賞。
翕螺濟雨吐螺津雨;
在石白云出石青云。
此為平遠名勝南臺山白云寺門聯(lián)。在南臺山山腹,半山腰有一座白云寺。寺廟修建在一個酷似田螺形的石巖下,造型奇恃,引人注目。說起這白云寺,曾有過一段動人的故事。
傳聞在很久以前,石窟(今為石正)這地方妖魔鬼怪橫行,豺狼虎豹出沒,人們苦不堪言。玉帝為了拯救這里的百姓,派神仙挑來南臺山鎮(zhèn)邪驅魔。那一日,神仙挑著山自北而南邐迤而來。途經(jīng)東海邊,忽見海水滔滔,波浪滾滾,不覺放慢了腳步。就在這時,波浪中蹦出一個小動物,神不知鬼不覺地附著在那神仙挑的山石上。天長日久化作一個田螺形的巨石,一動不動地匍匐在那里。原來,海中蹦出來的,本是東海龍宮中的侍女田螺精,因觸犯了宮規(guī),龍顏震怒,派出兵將要捉拿其治罪。這田螺女聞訊后,疾忙逃出龍宮,直竄出海面,恰碰上神仙挑山路過此地,便一蹦落在這山中。待那追趕而來的眾兵將躍出海面時,早已不見蹤影。那些蝦兵蟹將左尋右看,毫無發(fā)現(xiàn),只好回海復命去了。
這海里發(fā)生的一切,那挑山的神仙全然不知,只是莫名其妙地看著眾海神呼啦啦地涌出海面,不一會又齊刷刷地沒入海中,還以為他們是在操練呢。等到海面上一恢復平靜,他猛覺得自己任務末完成,于是匆匆往南趕路,不一刻到了石窟,安放好南臺山,便上天復命去了。
再說那田螺女,從海面上慌亂中蹦跳到這山中,剛好停留在半山腰的一塊平地上,因害怕被發(fā)現(xiàn),不敢動彈,只是微張開嘴輕輕地喘氣。不料時間一長,那張開的嘴再也合不攏,田螺姑娘無法變回原形,從此成了一尊僵立的化石。
也不知過了多少年代,這田螺石受了南臺山的靈氣慢慢地又成了精。起初她憑借山中的雨霧慢慢地翕動。后來有了生氣,便又化作人形,迷惑了好些上山砍柴的青年。消息傳開,人們一時不敢登山。忽一日,有個和尚來到此地,聽到這樣的傳聞,半信半疑,爬到山腰,在田螺石前佇立良久后,返身下山抱來一些觀音、神佛諸像,安放在田螺石巖中,點上香火,供奉起來。田螺精口中被佛鎮(zhèn)住,變化不得,只能微微喘氣。那呼出的氣與點燃的香煙混合在一起,像白云般一縷縷從巖中飄出,與天空中飄浮著的云朵融聚在一塊,化作淡青的云層,繼而化作雨霧,滋潤著這一片土地,使石正成了一塊福地,白云寺由此得名。
據(jù)說,清末名士凌螺洲在這山中隱居讀書時,常常見到螺石吐白云這一奇觀,頓悟出是田螺精在為民造福。于是恭敬地步行至寺前,揮筆寫下一副對聯(lián):“翕螺濟雨吐螺津雨;在石白云出石青云?!睆拇?,白云寺香火更盛,故事一直傳續(xù)下來,對聯(lián)亦年年貼在寺門前,供人憑吊,引人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