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逐步由專業型轉向復合型。受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影響,高等院校一味地追求成績表象,忽視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和體能素質培養。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與高校體育教育的缺失形成矛盾。本文從大學體育教育對與培養現代社會復合型人才的意義和推進大學體育教育以完善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兩方面,論述了大學體育教育中現代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以期推動大學體育教育,培養適應社會需求和發展的人才。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a)-0000
1 社會復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是加強大學體育教育客觀要求
社會的進步使人類社會從體力勞動向智能勞動轉移,缺乏運動、身體素質下降使得許多人患有“文明病”。個體道德和身體素質與個體智能顯得同樣重要,社會發展對高校培養具有智育、德育、體育的復合型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現代社會急需知識面廣、動手能力強,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的人才,因此,高校教育必須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重視大學生心理和生理健康的培養,必須著眼于社會的需要和發展,培養適應現代化社會需求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因此,高校必須重視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許多國家都在積極推動高校教育改革的國際背景下,培養德、智、體復合型人才是在世界性人才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客觀要求。
2 高等院校中體育教育的缺失是社會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瓶頸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體育教育教學體系,全面增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和身心協調發展、提高大學生體能素質,是社會發展賦予高校體育教育的使命。然而,目前大學體育教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嚴重缺失,導致高等院校在培養社會復合型人才上存在著瓶頸,社會復合型人才在高校的培養面臨嚴峻考驗。
2.1 人才教育教學培養目標單一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對大學生的培養缺乏針對性,在教育教學的人才培養目標上過于單一,只有縱向提高、沒有橫向擴展。如只重視專業知識的豐富,很少重視大學生身體健康的發展。
高校專業設置門類復雜、種類眾多,使得高校人才培養的重點多放在專業化上,被設為公共課的大學體育教育缺乏與大學生專業的有機結合,體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也很難做到有針對性的教學,很難因學生的專業、性別、體質、運動能力、技術水平等施教,導致高校體育教育的教學目標不夠明確。新形勢下,傳統的人才教育教學培養目標已無法適應當今社會的需求。
2.2 人才體育教育培養方式落后
目前,多媒體技術與網絡技術已經十分普及,但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教師采用的還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方式,真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的體育教師并不多,體育教育教學方式在段時間內難以實現真正的現代化。[1]即使是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體育教學的教師也僅僅把其作為是一種教學方式的初步嘗試,沒有真正列入教學計劃。
2.3 人才體育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近年來,高校的持續擴招使大學生人數急劇上升,給高校人才的培養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一方面,高校體育教師數量有限,體育教師的人數的增加遠跟不上學生數量的增長,很多體育教師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需承擔比原來多一倍或幾倍的教學任務,教師很難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完成教學任務,為高等院校提升教學質量增加了難度。另一方面,大學生數量變化太快,學生的運動水平參差不齊,預期的體育教學效果無法充分實現。
3 大學體育教育對于培養現代社會復合型人才的意義
首先,大學體育教育對社會的發展有著促進作用。實踐證實,國民的健康與社會的發展二者之間相互影響:國民健康水平高,則社會勞動生產率高、醫療消費少,財富積累多,社會發展速度快。[2]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須加強大學體育教育,提高大學生身體素質。
其次,現代社會,巨大的生存壓力和激烈的競爭環境要求復合型人才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強大學體育教育是增強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之一。心理的健康發展要求身體、尤其是神經系統和大腦的發展。大學體育教育能促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發展,為心理健康發展提供物質基礎。
再次,大學體育教育能推動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而科學的自我意識是現代社會對復合型人才的客觀要求。體育運動多具有集體性、競爭性,個人能力、修養、魅力等都會在運動中表現出來,這有利于大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并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教育,修正認知和行為,培養現代社會所需的心理品質,以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最后,大學體育教育能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為大學生走向社會,迎接眾多挑戰做好準備。體育運動具有艱苦、激烈、緊張的對抗和競爭。大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時,總會伴隨著強烈的情緒體驗與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大學體育教育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意志品質,以健康的心態應對各種挑戰。
4 推進大學體育教育以完善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
4.1 轉變人才培養模式
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復合型人才的知識與能力結構為:德育、智育、體育。在高校中,體育教育必須反映時代要求,具有實用性。轉變傳統的專業對口的教育教學觀念,實施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3]重點是加強素質教育,通過體育運動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4.2 強化體育教育功能
高校教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體育教育也不例外,高校應以體育教學和課外鍛煉相結合,強化體育教育的功能,以促進個體生長發育、促進個體身素質和運動能力的提高、完善個體的個性品質、使個體習得健康的休息和娛樂方式。[4] 實現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優化組合。促進大學生身體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健康和社會上的健康(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的能力)的全面實現。
4.3 重視勇德體育教育
勇德是求實、創新內化于人心的表現,是社會復合型人才精神層面的需求。大學體育教育中勇德有四種表現:不懼之勇、果斷之勇、堅毅之勇、知恥之勇。[5]
受各種因素影響,當代大學生多存在心理障礙與心理問題,對其適應社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如馬加爵事件。在大學體育教育應強調大學生勇德精神的培養。首先,重視求實和創新。求實是社會發展對務實性人才的具體要求。在體育教育中,引導學生結合實際選擇運動項目,在鍛煉過程中尊重運動規律;創新需大膽取舍,敢于否定。大學體育教育應鼓勵學生改革運動技術、創造新方法、提出新觀點、開辟新道路。其次,在進行體育活動時,鼓勵學生克服困難、認真反思、戰勝自我,實現人格的完善。
總之,高校教學工作者應重視大學體育教育,教育教學應適應社會發展,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運才.高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人才,2011,(7)
[2] 周勇. 淺談大學體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 大眾科技,2009,(12)
[3] 秦悅. 淺談知識經濟與高等教育改革[J]. 丹東師專學報,2000,22(4)
[4] 陳穎川,吉建秋. 試訟大學體育教育與現代人的健康暗養[J]. 遼寧體育科技,2008,(8)
[5] 王懷華. 大學體育教育的勇德培育初探[J]. 體育,2011,(9)
作者簡介:曉梅 女 1978.06.04,34歲, 蒙古族 ,講師,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現任職于內蒙古師范大學體育學院.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