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磊 周晶
摘 要: 當前,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就業難既造成人才的浪費,也影響學校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了解現階段大學生就業的現狀,深入分析這一社會問題的原因,從而提出解決這一難題的對策,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a)-0000-00
大學生就業制度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深刻發展變革,已經實現了從國家計劃分配到市場調節,雙向選擇就業方式的轉變,大學生就業的形勢、環境、范圍和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大學生就業問題引起了國家、社會的普遍關注,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就業難既造成人才的浪費,也影響學校和學生家庭以及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大學生是我國寶貴的人才資源,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更是促進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珍貴的人才資本。
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式的嚴峻情況,既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學校和社會的原因。在不斷提高大學生素質的同時,學校和全社會都應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條件,不斷改善大學生就業難的現象已逐步由傳統的國家“統包統分”轉變為國家就業政策指導下的“自主擇業,雙向選擇”。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不爭事實,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大學生面臨著嚴重的就業壓力。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觀原因:
(一)、大學生自身因素.許多學生在大學時代沒有勤勞刻苦學習,整天游手好閑,最后只為混的一張畢業證書,學生整體素質有下降的趨勢。而大學生普遍對自身將要從事的職業預期太高,大學生以為讀了大學后就應該去當國家干部或者有一個固定的鐵飯碗,一味追求物質待遇高和地域條件好的就業想法,這些都在一定水平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另外現在的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事事都要家長幫忙,有些家長對就業看法陳舊,從而導致對子女們的擇業定位上有誤差,使畢業生就業難的矛盾越發突出。
(二)、學校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專業設置不合理。一方面部分高校專業設置不能與市場需求接軌,整體就業困難。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專業特色的學校追求綜合發展,給紛紛上馬熱門專業,致使這些專業畢業生就業難度加大。另一方面,有些高校所設實踐操作課程所占比例較少,部分畢業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綜合素質不能滿足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其次是高校中的就業指導中心通常只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指導而對就業信息,而對大學生的就業技巧、心理素質等方面培養不夠,沒有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三)、用人單位的原因,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員工時,期望太高,希望新招的員工能夠獨擋一面,要求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作為剛在走出校門的大畢業生來說,他們最缺乏的就是實踐履歷,需經歷一段時間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華。但不少用人單位不招應屆畢業生,只招有實踐履歷的往屆畢業生。還有一些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給予的各方面待遇都比較誘人,但畢業生到崗后要么不能按時轉正,然后再以試用不合格等理由辭退學生。要么把畢業生安排到一線工作,一干就是半年到一年,使學生對工作失去信心。有的用人單位在招聘畢業生時明確提出不要女生,所聘崗位和數量等方面明顯向男生傾斜。
(四)、社會方面原因,目前我國社會可提供的就業崗位量與大學畢業生的數量呈不對稱增長的態勢,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銳。隨著我國高校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發展,大學畢業生的人數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間,我國高校畢業生從2006年的64萬到2011年的680萬,每年幾乎增加50萬左右,總計約有3000多萬大學生(比“十五”期間凈增1800多萬)將融入到大學生就業大軍中,而按照我國年均經濟增長保持在7%—8%推算,每年新增就業崗位在80—100萬人之間,每年近1000萬人失業。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帶來就業壓力相對增大,造成大學畢業生就業難。
二、大學生應如何面對當前就業的嚴峻形勢
(一)、大學生應該具備合理的知識結構,良好的心理素質,過硬的身體素質。必須盡可能培養自己處理事情的能力、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大學生可利用假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提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積累工作經驗。
(二)、大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就業定位,大學生求職擇業應該面對現實,根據市場實際狀況更新觀念,轉換思路,而不應該過分關注工資水平及地理位置因素,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的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最終實現人生價值。借助各種渠道,把握就業機會,并且制定自己的職業計劃。大學生可利用人才交流會、網絡資源等途徑尋找合適的就業崗位,主動大膽地把自己的真才實干推銷出去,珍惜和抓住來之不易的就業機會。
(三)、大學生應該有先就業再擇業的觀念,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應轉變就業觀念,擇業時不可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在先就業的過程中積累工作經驗,是自我價值達到較大的提升,為以后找到理想工作奠定基礎。
大學生要有到基層就業或自己創業的思想.目前,黨和國家大力倡導大學生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國家和部分地方政府相繼推出的“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社區民生”、“農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等項目,這些都是大學生畢業后能夠積極選擇的。大學生要有開拓創新膽識,艱苦創業的精神。要有“自己當老板的意識”,勇敢自主創業。
(四)、大學生要提升職業品質,具體表現為大學生在職業行為,工作那方面表現出來的思想、認識、態度和品質,提高大學生職業品質的過程,也是逐步實現他們社會化的過程,要用現代的科學理論來對就業進行定位,要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與職業觀辯論統一起來。
總之,大學生就業對于國家、高校及其大學生本人是越來越重要,大學生要從自身和現實出發,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國家的就業政策尋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在這個崗位上做出一番事業。
參考文獻:
【1】代鋒,吳克明.彈性就業: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新思路[J].大學教育科學,2008,(6):
【2】葉文振,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商業時代,2006,(17)
【3】廖克玲,淺析大學生就業難現狀的原因及對策。教育與職業,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