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我是特種兵》作為央視2011年的開年戲,刷新了央視一套黃金檔14年以來的收視紀錄。繼《我是特種兵》名利雙收之后,何靜傾力打造的新作《麻辣女兵》已經未播先熱,蓄勢待發(fā)。對于影視行業(yè)各個體系酬勞瘋漲的現象,何靜認為要先律己,“每一個在這個行業(yè)的人都有這個職責和義務去維護這個圈子的生態(tài)平衡,因為你就身在其中,是否能夠維持生態(tài)平衡是我們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根本”。
電視指南:《我是特種兵》之后,所有主演的片酬應該都有漲吧?
何靜:普遍都翻了10倍,像谷智鑫就翻了10倍,這也是《我是特種兵》帶來的,起碼他的片酬能沖到一線,現在要拍的《麻辣女兵》里他的價位就是20萬成交價,其他的演員片酬也都翻倍了,有翻七八倍、10倍的,當時導演劉猛是1.5萬一集,現在已經是10萬一集了,就是整體價格都開始拉升,那天我說現在你們所有人里沒漲錢的就是我,呵呵。
電視指南:編劇、導演、演員價格都上去了,是否代表了影視作品的質量也在不斷提高?
何靜:觀眾最后看到的呈現,它其實是一個整體的、全方位的,我們團隊的一個能力的展現,它甚至可能都涉及一個場工,可能會反映出他們工作層別上的效果。觀眾從50年代就開始看電視劇,看了幾十年了,觀眾的審美水平其實是很高的。我們要在品質上做文章,從我自己的工作室來說,我就要求利益的最大化是放在第二的,它也重要,因為畢竟我們是投資行為,但是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作品的品質,以及它的影響力,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時代,我們這么多的劇,同時需要通過精準的,優(yōu)質的營銷手段到達我們的觀眾。
電視指南:現在演員片酬越來越高,在整個行業(yè)體系內,你覺得是否需要有一個成文的合理規(guī)范來界定片酬的高低?
何靜:我覺得如果有這樣一個規(guī)范那當然是好啊,我們現在有了一個演員工作委員會,如果這樣一個工會組織真能夠發(fā)揮一些調節(jié)的功能,那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但現在從我的感覺來說,造成現在演員片酬飛漲的因素是非常復雜的,有多方的原因。我們很多時候定主要演員,包括電視臺,都會挑選有市場競爭力的,于是走著走著就圈定了這么一小撮演員是被認可的,也就意味著他們的片約多,可選擇的就多,于是他們的片酬就會被慢慢抬高,這一拉高,又帶動這一小撮人周邊的人,周邊的人一想,我不比他弱啊,那我也得高,漸漸就形成了現在的格局。我覺得,如果制定一個文字的、硬性的規(guī)定,可能廣電總局都做不到。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就得靠市場調節(jié)。
電視指南:你也認同硬性地管制不如讓市場去有效地自我調節(jié)?
何靜:對,我覺得管理沒有管控重要,就是由市場機制去調控,同時用我們可操作的,又能帶動行業(yè)健康、良性地向前發(fā)展的這樣的一些手段去控制它。我一點不擔心,未來我們中國最好的最深入人心的一個藝術形式就是電視劇了,甚至好多都是電影不可比的,特別是目前一些新政出臺之后,娛樂節(jié)目的縮減,給電視劇又擴大了空間。我個人認為,在電視劇這塊,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內會逐步地往健康的層面上去發(fā)展。大浪淘沙,我預計這兩年在評估一個劇的實際價值的時候,團隊的比重會更大,而不是說哪個人在演這個劇。
電視指南:那么現階段的市場調節(jié)又能做到怎樣的程度?
何靜:市場調節(jié)我們現在已經看到端倪的兩個方向,一個方向是今年廣電總局已經公布了全年的開機量是1.7萬集,2/3都得死掉,只有1/3的量能夠持平或者說盈利,在明、后年,隨著它投資的回收,再次的投資就會趨于理性,肯定無法繼續(xù)大規(guī)模地投入。再有一個就是行業(yè)內的幾個大公司以及幾個大制作人已經開始聯手,就是大家都不用他。這些標價比較猛的演員,他有可能跟不到主流的公司、主流的團隊和非常好的項目,就是逼他們有一個自我的調節(jié)。現在已經看到一些端倪,有些人已經放出話來說只要團隊好、劇本好,錢都好談。
電視指南:近兩年,視頻網站大肆購買電視劇版權,其購買能力和購買價格遠遠超過傳統(tǒng)電視臺,你認為這對影視劇的發(fā)展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算是一種良性的發(fā)展趨勢嗎?
何靜:我們就以《麻辣女兵》為例,在做這部戲的網絡版權預售時,有幾家同時在跟我們談,搜狐、騰訊、優(yōu)酷、奇藝、樂視、PPTV這幾家,我們談的這個結點,恰恰是網絡版權下滑的時候,等于它們第一輪錢已經燒完了,很多家都在趨于價格理性的一個空間上跟我們談,我當時其實不是特別著急。這對于影視制作機構來講算是一種市場良性競爭,但還是需要一種協(xié)調機制從中把控,維持一個平衡點。
電視指南:現在有很多影視劇一部戲火了之后,很多制片方就投入到同類型的劇目中去,這樣的翻拍不僅爭先恐后,有的甚至連劇名都懶得花心思,不盡相同,這點你怎么看?
何靜:這也反映出來我們目前的影視市場的一個最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就是我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而這個市場又太需要創(chuàng)新能力,這也是我們這個市場特別浪費資源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跟風、復制。我覺得這絕對不是主流的團隊在做,主流的團隊肯定也不容許自己這樣做,一定是非主流的,而且一定是行業(yè)外的,他認為是規(guī)避風險了,因為已經有一部戲這么火了,比如《我是特種兵》火了,有人要做《特2》或是《特種兵前傳》,但他就沒想到實際上他的風險在拉大,因為市場帶著一個預期去衡量一個續(xù)集。我覺得所有這些復制的、跟風的下場一般都不好,本身你的突破就很難很難。
電視指南:作為制片人,你在這個行業(yè)里經歷過一些影視圈的亂象嗎?
何靜:幾乎每天都能聽到或看到,比如各種資訊和活動中,能看到那份浮躁,還有一些劇組非常沒有規(guī)則,沒有底線,甚至于黑社會的介入等等。這個圈子太亂了,我客觀地說,即將崩盤,我所說的崩盤是指它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比例不小的投資都在倒掛,就是說制作成本遠小于演員的成本,粗制濫造的一批劇就會上來,加之演員的費用越來越高,意味著這一塊受到資金和質量制約的因素就越來越大,這種風險就一下就放大了很多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