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然
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帶來的嚴重危害是不言而喻的。為此,必須關注并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政策途徑。該文在充分借鑒有關專家、學者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就進一步完善調節城鄉收入差距財政政策提出建議。
調節;收入差距;財政政策;建議
1.強化稅收對個人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稅制
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稅收調控體系。完善稅制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作用機制。稅收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累進稅制。實行統一的、檔次區分的超額累進所得稅則是調節高收入者收入分配的一項有力工具,也是世界各國普遍做法。二是稅式支出。這是以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為目標的一項稅收措施。其途徑:直接對低收入者的許多納稅項目給予稅收優惠照顧;對有助于間接增加低收入階層收入的行為給予稅收優惠等。通過這一機制,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減輕初次收入分配差距懸殊的程度。三是實行稅收指數化。這是減輕或消除通貨膨脹對收入分配的扭曲效應,保護低收入者利益的一種稅收策略。
完善稅制調節個人收入分配的層次體系。稅收參與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一是在居民收入的實現環節。首先是個人所得稅。即對社會成員征收個人所得稅進行再分配。個人所得稅具有普遍征收、收入高低稅負不同的特點,功效明顯。二是在居民收入的積聚環節,即對收入轉化成動產或不動產以后的收入再進行調節。三是在居民收入的消費環節。在這一環節,發揮調節作用的主要是特別消費稅。把屬于奢侈的消費活動納入消費稅征稅范圍。對一部分高收入階層的收入進行再分配。四是征收社會保障稅,統一全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改變目前政出多門,多頭管理、社會保障資金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創造條件開征統一的社會保障稅,以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規范統一的社會保障資金籌集渠道。
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稅制。建立城鄉統一稅制是為國民經濟協調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證。城鄉稅制統一,就可以促進產業和區域的均衡發展,解決抑制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經濟因素,使國民經濟早日擺脫二元經濟結構的束縛,促進了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與城鄉一體化的稅制結構接軌鋪平了道路。
2.加大財政支農力度,推進財政支農方式的創新
突出支持農民增收和糧食穩定生產,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支持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和科技進步。增加良種補貼資金投入,擴大良種補貼范圍和品種,集中用于大宗糧食作物生產;增加農業科技推廣資金、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大型農機具更新購置補貼資金,繼續安排國外先進科技成果引進資金,重點向糧食生產區傾斜,加強大宗糧食作物良種繁育,強化技術集成能力,支持糧食主產區推廣一批有重大影響的優良品種、先進適用技術和大型農業機械購置更新,提高糧食生產的科學技術水平。
推動農業結構戰略調整。調整農業產業化資金、農村小型公益設施投資等投入結構,重點加強對龍頭企業的扶持以及對農村市場體系建設的支持。財政應選擇一批規模大、效益好、帶動力強、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予以重點支持。同時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和農業信息體系建設,支持各地根據實際發展特色產業和農產品精深加工。
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切實支持農民技能培訓。增加農業科技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的投入。通過城市化或城鎮化,減少農業人口,把農村的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非農產業,可以在農業增長緩慢的情況下迅速提高農民收入。增加農業科技培訓和就業技能培訓的投入,重點支持農民非農就業技能的培訓。
把培訓與農民自主就業結合起來。加強與有關部門配合,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充分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積極探索把支持農民就業技能培訓和支持農民自主創業結合起來,擴大農民就業增收渠道。
3.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
十七大報告科學闡述“著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奮斗目標,這對建立與完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建立“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程,也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標志,更是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一項極其重要的制度安排。應采取一種既符合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趨勢又適合當前國情的、過渡性社會保障制度。對于從事種植養殖業的農民,也沒有雇主為其帳戶注入資金,他們的社會保障應該按健康保障、養老保障和其他保障三大塊切開,養老保障和其他保障由基本保障與補充保障覆蓋。在基本保障中,當農民超過一定年齡,國家開始向其個人帳戶按年或月注入基本養老金,數額按當地的生活消費指數在一定的全國基數上進行加權計算,保證各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費用,把長期被排斥于基本保障之外的農民劃入社會保障范圍,而且不以降低城市社會保障的保障水平為代價,兼顧了公正和平衡。
4.進一步完善調節城鄉收入差距的財政管理機制
加強預算約束,規范財政農業專項資金的管理。進一步調整農業財政支出結構,財政農業專項資金項目實行制度化。農業財政專項資金是支持農業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主要資金來源。重點在農業結構和調整項目的投資,使其在整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真正發揮主導地位,帶動農民致富。在具體運作上要實行制度化管理,使其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時效性和實效性。
財政農業專項資金項目的運作實行規范化管理。從項目立項、申報、審批、實施到驗收都要明確由單位法人負責,項目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主動邀請紀檢監督部門進行全程監督。項目實施完工后應主動接受審計部門的審計。整個項目的運作均實行規范化管理。
財政農業專項資金的管理實行一體化。本著“誰立項誰主管,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財政部門和業務部門按各自的職責分工協作,形成整體合力。要明晰各單位的責任權限,切實做好農業財政專項資金的管理。
加強國有資產、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國有資產、集體資產流失不僅會給國家和集體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也會讓部分人非法地占有大量國有、集體資產,從而人為地造成個人財產起點的更大不平等。因此,要進一步健全國家資產、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多角度防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
[1]財政部農業司.農業司2004年工作要點[J]預算管理與會計.2004.03
[2]王國軍.中國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的比較與績效評價[J]浙江社會科學.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