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杰
中蘇論戰是發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大事件。從目前國內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看,主要涉及四個方面,即論戰過程的界定,論戰的原因,論戰的內容,論戰的影響。
中蘇論戰;過程;原因;焦點;影響
1.論戰過程的界定
“一年論戰說”認為,中蘇論戰僅指公開大論戰。從1963到1964年,中共連續發表了“九評”,同樣地,蘇共也發表了一系列論戰文章。“五年論戰說”認為,論戰起于1960年中共發表《列寧主義萬歲》等三篇文章,蘇共針對性也發表一些文章,訖于1965年3月莫斯科會議。“十年論戰說”認為,論戰始于1956年蘇共二十大,止于1966年蘇共二十三大。這種觀點著眼于中蘇分歧的由來、擴大到兩黨關系惡化、中斷整個過程。
2.論戰的原因
綜合因素論。中蘇論戰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非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有學者認為,論戰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意識形態的因素,更有國家利益的沖突,還有領導人之間的好惡,其中也夾雜著歷史的積怨[1]。還有學者從國家利益沖突、意識形態分歧、歷史積怨、朝鮮戰爭和中蘇國內政治變動等五個方面對論戰的起因進行了系統地分析[2]。
主因論。國家利益主因論。有學者認為,國家利益的根本沖突、蘇聯大國主義政策與中國獨立自主方針的嚴重對立,是中蘇矛盾發生發展并最終導致論戰爆發的根本原因[3]。
意識形態主因論。有學者認為,論戰主要源于雙方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的分歧[4]。
不平等關系主因論。有學者認為,中蘇兩黨兩國關系由友好到惡化到最后破裂,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蘇共的大國主義、大黨主義,對待中共的不平等態度[5]。
領導人個性主因論。有學者認為,赫魯曉夫和毛澤東兩位領導人個性差異明顯,沒能建立良好的領袖外交,左右了中蘇關系發展的方向[6]。
其它因素論。其它因素包括:社會主義陣營同盟關系中的結構性弊病[7],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傳統模式發生危機[8],雙方爭奪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導權[9],“斯大林體制”的集權性質使糾錯機制難以形成[10],美蘇爭霸引發了人們關于國際形勢與時代、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理論問題的思考[11]。
3.論戰的內容
學術界一般認為,中蘇論戰的焦點問題是對國際形勢的判斷、“三和兩全”理論、如何評價斯大林。
中蘇雙方都認為新的世界大戰有爆發的可能,也有制止的可能,但側重點不同。蘇共強調戰爭制止的可能性,制止戰爭的方法是蘇美合作和國際裁軍。中共強調戰爭爆發的可能性、緊迫性和危險性,制止戰爭的方法是壯大世界和平力量和亞非拉地區民族解放運動。大多數學者認為中蘇雙方在對國際形勢和時代的認識上皆有得失。20世紀50至70年代,時代的主題處在由戰爭與革命向和平與發展的轉變之中,所以增加了雙方準確把握的難度。
“三和兩全”理論是中蘇爭論的又一個焦點。起初,中共同意蘇共提出的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但隨著論戰的升級,中共把它們否定了。而全民國家、全民黨的提法,一開始就遭到中共的激烈反對。中共認為“三和兩全”理論是“修正主義”綱領。目前,學術界對“三和兩全”理論爭議很大。近年來,學者對赫魯曉夫提出的若干理論進行了重評。有學者認為赫魯曉夫對傳統的世界革命理論重新進行審視,在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平過渡等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看法,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基本符合“二戰”后歷史發展的要求,許多觀點和論述已具有開創性,對其全盤否定顯然是不足取的[12]。
如何評價斯大林,是中蘇之間的第三大分歧。中共不同意蘇共對斯大林的評價。隨著論戰升級,中共逐漸從原來的立場上后退,從中肯地批評斯大林的錯誤到忽略甚至為斯大林錯誤辯護。于是,中蘇雙方存在一個共同的缺點,即孤立地看待斯大林問題,沒有把斯大林問題與體制問題聯系起來,所以,在中國出現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同時,蘇聯也重蹈了個人迷信的覆轍。
4.論戰的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有學者認為,論戰對中國的消極影響有:政治上,繼續維護斯大林體制,扭曲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正常探索的進程;理論上,促使中共對社會主義教條化理解甚至誤解,認為蘇聯、南聯邦、東歐國家復辟資本主義,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奠定了政治依據;經濟上,堅持“三面紅旗”,使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迷失了正確方向;外交上,加強了對抗,孤立了自己,錯過了發展機遇[13]。學者尤其關注中蘇論戰對當時中國國內政治的消極影響。也有學者認為,中蘇論戰對中國有一定的積極影響。比如說,中共維護了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黨的尊嚴,增強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設國家的信心,中國成為國際舞臺上一支獨立的力量。
對蘇聯的影響。對蘇聯的改革起了一定的消極作用。大論戰使赫魯曉夫面臨巨大精神壓力,使其改革全面后退[14]。
對國際共運的影響。一方面,論戰導致社會主義陣營分裂,使許多國家的共產黨陷于分裂;另一方面,論戰打破了國際共運“一個中心、一種道路”的傳統模式,促使各國黨獨立自主地探索適合本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和革命道路。
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中蘇沖突背后存在著一個世界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組的政治背景,戰后形成的東西方兩個陣營對峙的政治格局逐漸向“三個世界”的政治格局演變,繼而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15]。
[1]左鳳榮,潘正祥.中蘇大論戰:起因、焦點與教訓[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1999.01
[2]蒲國良.中蘇大論戰的起源[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3
[3]薛鈺.對六十年代中蘇論戰中若干問題的再思考[J]中共黨史研究.1996.02
[4]李明斌.中蘇論戰的理論實質[J]科學社會主義.2004.04
[5]劉克明.中蘇關系40年的歷史教訓[J]東歐中亞研究.2000.01
[6]朱瑞真.中蘇分裂的根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
[7]沈志華(主編).中蘇關系史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8]吳德慧.中蘇論戰的實質[J]科學社會主義.2007.03
[9]沈志華.中蘇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結果[J]中共黨史研究.2007.02
[10]寧玲玲.中蘇決裂的制度因素分析[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06
[11]杜康傳,李景治.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2]唐玉琴.赫魯曉夫若干理論評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6.03
[13]張欣.試析中蘇論戰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消極影響[J]臺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1.04
[14]葉書宗.沒有勝利者的中蘇大論戰[J]探索與爭鳴.1995.04
[15]董寶訓.略論中蘇論戰的歷史影響[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