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木
仙居地處浙江南部山區,歷屬臺州轄地。仙居最早的居民是古甌越人,戰國時為越國領土,東漢時期今仙居、天臺一帶聚居著眾多國內高僧名道,是著名的宗教圣地。仙居原名樂安、永安。宋真宗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衛,而多神仙之宅”,詔改縣名為仙居,意即仙人居住的地方。仙居風景秀麗,擁有令人贊嘆的自然景觀,同時有著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是全國著名的民間藝術之鄉,針刺無骨花燈就是當地民間藝術的佼佼者。在2006年5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浙江仙居花燈、海寧硤石燈彩、泉州花燈、東莞千角燈、青海湟源排燈,均名列其中。
中國民間花燈的緣起與元宵佳節張燈的習俗有著直接的關系。元宵節相傳始于西漢。到了唐代,中國社會進入了鼎盛時期,經濟文化高度發展和繁榮,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比以前優越、富裕,仙居的針刺無骨花燈由此應運而生。仙居人把無骨花燈稱為“唐燈”,亦稱“神燈”。傳說唐開元年間,有一個秀才夜行深山迷了路,跌落山崖,一仙女將他救起并贈他“神燈”,“神燈”輕巧能飛,帶著秀才安全返家。秀才回家后為了紀念這一奇遇,按“神燈”的模樣進行制作,燈制成后懸掛于自家的門前,人們見后贊不絕口,紛紛仿制。此后“神燈”制作工藝就在民間流傳。摒棄神話傳說牽強附會的解釋,我認為仙居花燈的真正始創者當為唐代遷入浙南的中原移民。仙居偏處浙南一隅,唐朝“安史之亂”后大批中原流民涌入,其中不乏能人巧匠,帶來京城的各種花燈式樣,并在此基礎上獨立創造了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曰:“所謂無骨燈者,其法用絹囊貯粟為胎,因之燒綴,及成去粟,則混然玻璃球也。景物奇巧,前無其比。”本來花燈的制作主要依托內部的骨架,骨架的結實與否關系到花燈的質量,而玲瓏剔透的仙居無骨花燈,巧就巧在燈身沒有任何骨架,全由繡花針刺成的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粘貼而成。仙居針刺無骨花燈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要經過繪圖、粘貼、熨紙、剪訂、鑿花、拷貝、刺繡、豎燈、裝飾等十多道主要工序,每道工序都有專門技術人員操作。具體而言,先設計花燈的樣子,繪出圖紙,然后粘貼紙張,一般粘四至五層左右,粘好紙以后再把紙熨平燙直,而后按圖紙進行剪樣。剪樣工序特別重要,因為花燈是靠許多片銜接而成,片與片之間縫隙的大小、前后的位置必須在剪樣時就確定下來,不能有絲毫的差錯。再經過裝訂、鑿花、拷貝、刺繡、豎燈、外形裝飾等十幾道主要工序,才算完成花燈制作的整個過程。
自唐宋迄明清,仙居花燈式樣繁多,包括單燈和組燈兩大類共數十個品種。單燈,即單獨一盞花燈,式樣有花蘭燈、荔枝燈、菊花燈、生肖燈、珠蘭燈、龍鳳八卦燈、繡球燈和寶石燈等;組燈,即組合花燈,由幾盞至幾十盞花燈組合成一個大燈架,在其四周、內部各裝有數量不等的花燈,式樣有長旗燈、鼓亭燈、牌坊燈、寶塔燈、財神燈、大花蘭燈、橋里獅子燈等。其中,珠蘭燈又稱“狀元燈”,燈身周圍由六十片紙片做成,周圍的花紋用一種叫“水上浮”的繡花針刺成,它的花紋針腳十分精細,燈一亮,整盞燈好似細紗織成,粗看看不出針孔,堪與細紗布眼相比,花紋圖案十分精妙,是花燈中的極品,明清時期曾是進獻皇帝的貢品,精細典雅,價值不菲。
從唐代開始,仙居無骨花燈的針刺圖案一直延續至今,仍依托傳統的民間剪紙圖案,剪紙圖案成為花燈中不可缺少的裝飾紋樣。古代多用蠟燭作為照明材料,考慮到光線照射的效果,裝飾圖案鏤空透射的針刺效果充分滿足了這種要求。燈花的大小、形式,要根據彩燈的規格、樣式、空間、大小來確定,剪紙的外輪廓突出,空白面積較大,也就是針刺面積較大,這主要是考慮到采光的效果。花燈的圖案紋樣豐富多彩,有圖騰崇拜的龍紋、鳳紋,有生殖崇拜的石榴生子,有物候歷法的鹿頭花,有陰陽相生的八卦圖紋以及單獨紋樣的云頭紋、萬字紋等。這些紋樣概括而簡樸,古拙而典雅,通過針孔映現出各種花卉、動物、人物形象,華麗多彩,綽約多姿。但因為工藝制作的特殊,仙居針刺無骨花燈容易發生霉變、腐化,歷史上幾乎沒有傳世作品流傳下來,其技藝只在民間藝人之間傳播。近數十年來經當地文化人士的開發和研究,加上現代材料的運用,在繼承古代花燈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對花燈的制作工藝、原材料等方面都作了創新和突破,提高了花燈的制作藝術、美學價值和文化內涵。
元宵張燈和春節家家戶戶點燈的傳統民間習俗,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仙居無骨花燈也不例外。從最初的生活用品逐漸變成了生活中一年一度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元宵賞燈。它是繼春節之后人們擺脫平日各種禮教的束縛以及農村冷清和勞作之苦的大型文娛活動,男女老少一起投入到觀燈賞燈的隊伍之中,從而得到精神的最大放松和愉快的體驗。花燈的制作是自發的藝術創作,是民間藝人從田間地頭采風后表達美好愿望的活動,他們按照自己的想象即興創作,表現收獲后的喜悅心情,也是人類創造世界的理想的物化。他們用廉價的物質材料創造瑰麗神奇的藝術世界,表現了他們對生命不息的追求。燈會作為最廣泛的群眾性民間集會活動,典型地折射出老百姓的心理映像,反映出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對子孫繁衍的渴求。這種自然的宣泄在燈會中無遮無掩地流露出來,折射出一種樸素的審美意識,一種自然潛意識的流露。歷史自覺地改變了花燈中的某些形式,但難以改變它的存在和它特殊的本質。雖然民間花燈中的原始宗教意識早已替換成吉祥的內涵,但它對生命、對生殖崇拜的意識已潛移默化地滲入民間藝人的思想中。追求生命、追求吉祥如意、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人皆有之,而且世代相傳。民間藝人精心創作與保存下來的祖傳圖式,仍是他們創造與整合的參照,至于約定俗成的思維方式、造型觀念以及把自然形態轉化為一種審美程式的方法,更會傳承不斷、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