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濱新
蔡元培(1868~1940年),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人,是近代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他以翰林身份參加革命,成立光復會,加入同盟會,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歷任民國首任教育總長、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數度赴法、德等國留學考察,為中國文化教育事業和民主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被毛澤東譽為“學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以“持時論者”而自豪,一生立德立言立功。傅斯年在《我所景仰的蔡元培之風格》中說:“蔡元培先生實在代表兩種偉大的文化,一是中國傳統圣賢之修養,一是法蘭西革命中標揭自由、平等、博愛之思想。”蔡元培圣賢修養的一個重要體現,就是傳承儒家人文傳統,恪守中華孝道。
孝文化的浸潤
據蔡元培《我青年時代的讀書生活》記述,他5歲入家塾,先讀《百家姓》《干字文》《神童詩》等,接著讀“四書五經”,學寫八股文。十幾歲時,蔡元培在六叔蔡銘恩指導下,閱讀古代史書和其他名著,如漢代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俞正燮《癸巳類稿》與《癸已存稿》、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等。
從1880年到1883年考取秀才的這四年,蔡元培在王懋修(子莊)先生處就讀。王先生是八股名家且深諳宋明理學,對蔡元培的私塾教育影響最大。蔡元培在《展先師王子莊先生墓記》中寫道:“培從師四年,所以策勵之者尤摯。”《自寫年譜》也說:“受教四年,雖注重制藝,而所得常識亦復不少。”受其影響,蔡元培“二十歲以前,最崇拜宋儒”,而宋儒的突出特點就是強調忠孝節義。
除了儒家學說的熏陶,家庭環境也為其砥礪品行創造了條件。蔡元培出生于商賈世家,祖父蔡廷楨是當鋪經理,“行事以公正著”。其父輩除六叔外均經商,整個大家庭誠信經營、和睦相處。蔡元培的父親蔡寶煜是錢莊經理,待人寬厚,慷慨大度,人們褒其“持己接人,都要極到好處”。小時候,蔡元培曾聽長輩講,他祖母生大病時,叔父曾悄悄地從手臂上刮下一片肉,和在藥里給祖母吃,祖母吃后病愈并延壽12年。這個故事,給幼年的蔡元培留下深刻記憶。
刲臂和藥救母
1877年6月,父親病逝,家庭經濟陷入困頓。蔡元培有同胞兄妹7人,兩個姐姐均于20歲前后亡故,四弟和幼妹未成年即夭折。母親周氏忍著喪夫失子女的悲痛,克勤克儉,終日操勞,堅強地支撐起整個家庭,教育子女讀書成才。她勉勵孩子們要“自立”“不依賴”,家教甚嚴。蔡元培在《我的母親》中回憶:“我母親為我們理發時,與我們共飯時,常指出我們的缺點,督促我們用工(功)。我們如有錯誤,我母親從不怒罵,但說明理由,令我們改過。若屢戒不改,我母親就于清晨我們未起時,掀開被頭,用一束竹筱打股臀等處,歷數各種過失,待我們服罪認改而后已。選用竹筱,因為著膚雖痛,但不致傷骨,又不打頭面上,恐有痕跡,為見者所笑。”夜里,蔡元培兄弟幾個做功課,母親就在旁邊陪讀。“有一次,母親覺得夜太深了,人太倦了,思路不能開展了,叫我索性睡了,黎明即促我起,我爾時竟一揮而就。我終生覺得熬夜不如起早,是被母親養成的。”
母親對蔡元培的一生影響最大,蔡元培也最愛母親。1885年,蔡元培17歲那年,素有胃病的母親病情加劇,疼得厲害。他每天都在母親身邊侍奉,煎藥喂飯,非常孝敬,但終不見效果。這時,蔡元培仿效叔父的做法,毫不猶豫地從左臂上刮下一塊肉,和在湯藥中給母親服用,以求消病延年。刲臂和藥救母,當然是迷信的,蔡元培也知道這根本不能治病,但他只能用這種方式挽留母親的生命。
1886年2月,母親去世,蔡元培悲痛欲絕。為表達對母親的哀思,他執意要行“寢苫枕塊”的喪禮節,被家人勸阻后,又趁夜深人靜之際,跑到母親的棺木旁,睡草墊子,枕土石塊,星夜守護著母親,以當時社會公認的最佳形式來表達對母親的孝敬,受到世人的贊嘆。不久,哥哥為他定了一門親事。蔡元培認為母親喪期未過,有違孝道,懇請哥哥取消了婚約。直到1889年4月,母親喪期滿后,蔡元培才與當地姑娘王昭結婚。
在《自寫年譜》中談家世時,蔡元培更多地提到母親的養育之恩和影響:“我母親是精明而又慈愛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為多,因父親去世時,我年紀還小……我母親的仁慈而懇切,影響于我們的品性甚大。”晚年,旅居香港的蔡元培改從母姓“周”,取名“周子余”,以示對母親的無限懷念。
與孝女完婚
蔡元培對母親的離去深感悲哀,但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善解人意的蔡元培對母親所經歷的苦難有更為深切的理解,對母親的敬重和懷念逐漸升華為一種理智的觀念。蔡元培崇尚孝德,力倡女權,提倡人格平等、男女平等,這與母親帶給他的影響密不可分。
1900年6月,夫人王昭病逝。當時,蔡元培在江浙一帶已小有名氣,提親的人踏破了門檻。蔡元培提出了5個條件:第一,不纏足。第二,識字。第三,男子不娶妾,不娶姨太太。第四,丈夫死后,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見不合,可以離婚。這份“征婚啟事”在當時可謂驚世駭俗,上門說親者頓時退避三舍。
1901年的一天,在杭州辦學的蔡元培到朋友家做客,對墻上掛著的一幅工筆畫極為贊嘆,此畫線條秀麗、題字極有功底。朋友介紹該畫出自江西名士黃爾軒之女黃仲玉,她不纏足、識字、精通書畫,還特別孝敬父母,16歲喪母后賣畫撫養其弟,17歲刲臂和藥以治父病。蔡元培被這位孝女和才女深深吸引,請朋友從中撮合,于1902年元旦與黃仲玉完婚。這對孝子與孝女的結合,在當時成為美談。
黃夫人是受中國傳統婦德影響很深的女性,她含辛茹苦、克勤克儉,全身心支持蔡元培的事業,全力擔負操持家務、教育子女的重任。
1921年1月9日,在瑞士考察的蔡元培獲悉8天前夫人病逝的噩耗,“心甚痛”,當天揮淚作《祭亡妻黃仲玉》一文,對夫人的孝順和慈愛作了深情回顧:“汝孝于親,睦于弟妹,慈于子女……汝所愛者,老父老母也,我祝二老永遠健康,以付汝之愛。”字里行間充滿著無限的悲悔和哀思:“嗚呼!仲玉,竟舍我而先逝耶?自汝與我結婚以來,才二十年,累汝以兒女,累汝以家計,累汝以國內、國外之奔走,累汝以貧困,累汝以憂患,使汝善書、善畫、善為美術工藝之天才,竟不能無限發展,而且積勞成疾,以不得盡汝之天年。嗚呼!我之負汝何如耶?”
著文立說傳承孝德
蔡元培在接觸西方、博覽西學后,其價值觀念有所豐富,但浸入身心的儒家人文傳統業已定型。馮友蘭認為蔡元培的人格“是儒家教育理想的最高表現”,胡適也說“蔡先生雖不信孔教是宗教,但他受孔教的影響甚深,是不可諱的”。
1907年6月至1911年11月,蔡元
培留德期間編著了《中國倫理學史》和《中學修身教科書》,其中的孔孟思想成分極為豐富,即使是西洋道德精粹,他也以古圣先賢的嘉言懿行來詮釋。
在《中國倫理學史》一書中,蔡元培把中國倫理思想的發展分為先秦創史時代、漢唐繼承時代和宋明理學時代,系統介紹了古代倫理學界的重要流派和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國近代第一部倫理學史專著。在書中,蔡元培多次對儒家的孝道進行闡釋,如“孝”的條文這樣說:“人之全德為仁,仁之基本為愛,愛之源泉,在親子之間,而尤以愛親之情發于孩提者為最早。故孔子以孝統攝諸行。言其常,日養、日敬、日諭父母于道。于其沒也,曰善繼志述事。言其變,日幾諫。于其沒也,日干蠱。夫至以繼志述事為孝,則一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皆得統攝于其中矣。故日,孝者,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這一解釋,揭示了“孝”從愛親開始,對內統攝種種修身道德,進而對外推至治國平天下的理論過程。
《中學修身教科書》共五冊,全書貫穿了儒家倫理實踐的傳統,在修身齊家、交友處世諸多方面提供了君子儀范。蔡元培指出,“孝親是美德”,這一美德能成就健康的心理、性情、人格、品質,增益人的公德、正義。他在書中這樣評述:“故孝者,即人之所以為人者也。”“蓋人道莫大于孝,莫先于孝。以之事長則順,以之交友則信。茍于凡事皆推孝親之心以行之,則道德即由是而完。”
蔡元培還特別強調“家庭是人生最初的學校”,如私德不健全,則很難有健全之公德,“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在家有孝心孝行者走上社會后自然會把這種愛推廣到團體、社會、國家,在社會交往與公共事務中不忠誠、不敬業、不講信義、不廉潔奉公即是“大不孝”,為國家、社會、公共事務忠于職守甚至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是故孝者,不限于家族之中,非于其外有立身之實,則不可以言孝。謀國不忠,蒞官不敬,交友不信,皆不孝之一。至若國家有事,不顧其身而赴之,則雖殺其身而父母榮之。國之良民,即家之孝子。”
這套教科書在清末乃至民國初期為各類學校廣泛采用,書中所體現的這些觀念在新舊社會過渡時期還是頗為適宜的,對傳承中華孝德起到了重要作用。
寫“贊”文褒揚孝行
蔡元培把“孝”作為一切倫理德行的根本,對社會上的孝行則是大加褒揚。以蔡元培當時的地位和身份,這無疑對社會上弘揚孝道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蔡元培全集》收錄的極少幾篇“贊”體文中,兩篇就與“孝”有關。一篇是蔡元培于1918年受邀為孝子高韞甫所作。江蘇無錫高韞甫6歲喪母,“哀慟如成人”,侍候繼母十分孝順,兄弟和睦,平素習字畫,不汲汲于功名,待人接物“未嘗有怨言怒色”,邑人奉之為“孝愨先生”。蔡元培聽到這些介紹“慨然有懷”,欣然作《無錫高孝愨贊》:“昂昂先生,量宇卓犖。志存草萊,氣掩衡岳。愛物崇善,道心為確。孝聞弱冠,立身日愨。茫茫喪亂,玄黃沉濁。亮德弗建,素風已邈。肅肅先生,經仁緯義。抱之在躬,行為不匱。洪輝映世,后嗣瞻企。徽音可扇,永垂令謚。”
另一篇是《唐孝子祠校贊》。江蘇常州唐駝5歲喪父,與兄妹靠母洗衣為生。6歲入塾,苦學書法終成大家。在上世紀20年代,年逾五旬的唐駝傾其賣字所得,為先輩建“唐孝子祠”加以表彰,并在祠旁建學校供周邊孤貧兒童免費就讀,希望他們效法前人,更好地“養親”“立身”“行道”。蔡元培為其感動作《唐孝子祠校贊》,對唐駝的善舉大加贊賞,寄托了在全社會傳揚孝德的希望:“人群堅渙,愛力推移。愛無限量,始由親始。代表百行,惟孝何疑。代表群賢,孝子允宜。肫肫唐子,昔人之師。終身儒慕,全受全歸。后有達者,名德所貽。誦芬述德,展墓建祠。非祠而已,庠序在茲。廣賜爾類,成人有基。養潔《白華》,室筑伯夷。筆耕所得,家法可知。豈等崇閎,設自民脂。清風懿德,楬為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