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興
宋太祖趙匡胤生于一個沒落世家,早年歷盡生活的坎坷,后來“黃袍加身”,成了大宋的開國皇帝。
雖然貴為皇帝,但趙匡胤仍改不了“摳門兒”的本色:皇宮里的窗簾是用很便宜的青布制成的,他的衣服和一般小官吏的布質是一樣的,而且總是洗了再穿,穿了再洗,很少換新的。這在歷代帝王中十分難得。
要了解一個帝王是否奢靡,看其內宮的人數便知道了。趙匡胤的內宮是歷朝歷代最簡樸的,宦官只有50余名,宮女也只有200多名。即便如此,趙匡胤仍認為太多了,還遣散了自愿出宮的50余人。
趙匡胤稱帝后,北漢政權尚未被統一進大宋的版圖。在一次御駕親征攻打北漢的途中,正逢七夕節,趙匡胤送給母親和妻子(太后和皇后)的節禮是:太后三貫錢,皇后一貫半(千錢為一貫)。
有一次,趙匡胤的女兒永慶公主覲見父親,她穿著一件新外衣,上面用五彩金絲縫綴著一片片孔雀羽毛,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十分華美。誰知趙匡胤一見她就說:“你把這件華服脫下,以后別再穿了。”聽到父親的話,公主很不理解,撅著嘴巴說:“宮里翠羽很多,我是公主,為什么不能穿?”宋太祖嚴厲地說:“正因為你是公主,穿這么華麗的衣服到處炫耀,別人就會效仿。戰國時齊桓公喜歡穿紫色衣服,結果全國上下都跟著學,搞得紫布都貴了好幾倍。你的這件衣服上面有金絲線、孔雀羽,你知道一件要花多少錢嗎?如果別人效仿你,全國要浪費多少錢!你現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經很優越了,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宋太祖不只是對親人嚴厲,對自己也十分克儉。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來,突然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猶豫了半天就是不肯下令。左右問他:“皇上有什么事就盡管吩咐吧,我們一定照辦!”太祖回答說:“我若說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殺!”結果他硬是忍住了沒吃。
宋太祖如此節省,也有其苦衷。五代十國的國君幾乎個個揮霍成性,官吏也跟著奢華,使民間經濟非常貧弱。宋太祖當了皇帝后,決心改變社會風氣,以解除民間疾苦。他的作為也的確產生了示范作用,北宋初期士大夫競相以節約自勉:州縣官上任時,奢侈浪費講究排場的迎來送往都取消了;小官上任時,很多只穿草鞋、拄木杖,徒步而行。
這種為天下守財的精神,的確為當時的宋王朝積累了不少財富。而征服天下的戰爭,又取得了降國不少奇珍異寶。宋太祖將所有財寶全數收藏在國庫里,只有國防軍需、賑濟天災時才拿出來使用。北宋建國不久,便已有32個國庫堆滿了金銀錦帛珍玩。
對自己和親屬都極其節儉的趙匡胤,在維護國家利益特別是維護安定方面,卻出手大方。面對邊界強敵威脅,他并沒有勞民傷財地不斷打仗,而是拼命積累國家財富,以錢買地盤,從而避免雙方交戰。
“杯酒釋兵權”時,趙匡胤便以錢財來交換軍團將領的兵權。“多積金銀,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爾”、“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遠不可動之業”,都是他承諾的條件,最終使那些兵權在握的將帥們解甲歸田,安分守己地度過余生。這比其他朝代為求安邦而大肆殺戮開國功臣的做法,不知要高明多少倍。
當然,宋太祖用來“買通”大臣的錢財數目也相當驚人。如侍中(相當于宰相)范質生病時,宋太祖親賜金器兩百兩、銀器千兩、絹兩千匹、錢兩百萬;開國元勛趙普有病,趙匡胤又賜銀器五千兩、絹五千匹……這與太后以及皇后的七夕節禮金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大宋王朝,在短短十幾年間建立了相當穩定的政權,這不得不歸功于趙匡胤這位大宋王朝開創者的大公無私及其獨特的治國方略。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之一,正如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
(劉誼人薦自《成功與奮斗》2011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