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亞坤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美育本身就是一種素質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藝術教育,就不是完備的教育。音樂教育分屬于藝術教育的范疇,是學校德、智、體、美、勞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提高音樂素質教育,其目的就在于,通過音樂教育使受教育者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提高。音樂教育能提高情趣,陶冶情操;音樂教育對滲透德育,開發智力、促進智育,都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作用。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音樂教育應當寓教育樂,始終貫穿于美育教育之中。
兒童從幼年起,通過大量歌唱民間兒童歌曲,培養了興趣,也熟悉、積累了民族的音樂語言、旋律音調,并逐步感受到音樂與語言的完美結合。隨著年級的增長,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學習、分析,了解本民族音樂的旋律特征、調式特征、結構特征和音樂材料發展的基本手法等等,進行實際創作,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鍛煉兒童使用他們所熟悉的音樂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音樂教育促進道德素質形成,對人的素質的作用和影響是多元的,通過音樂教學活動,使學生注意力、記憶力得到鍛煉提高。音樂的發展與人類的需求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人民音樂家冼星海曾經說:“音樂是人生最大快樂,音樂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眾所周知,音樂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智慧的結晶,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兒童音樂素質教育現存的問題
音樂教育的作用始終是音樂教育者不斷深入探討的課題。有些是已經取得共識的認識,通過音樂教育可以發展人,培養人對音樂藝術的情感、態度、審美判斷能力,培養高尚的品德、美好的心靈,促進認知,提高運用音樂藝術形式表達、交流的能力,發展想象力、創造性等等。
但現行的音樂教育狀況,卻令有識之士擔憂。兒童并不需要熟練的技巧來表現創造性,但是需要情感和環境的寬松自由。如果孩子們自發、直覺的創造活動受到很多教條、規則的壓力和限制,就會壓抑和摧殘了兒童的創造性,個性成長也必然受到影響。兒童在人格的發展上會變得習慣于模仿、從眾,只愿意跟隨生活中的常規模式,不善于適應新的變化,習慣于依賴于他人、缺少獨創性。
中小學音樂教育不是專業教育,不應該也不可能向專業方向發展。有些人認為“音樂課就是唱歌課”,實際上問題不在于歌唱本身,而在于為什么歌唱、如何歌唱。匈牙利音樂教育家柯達伊認為:發展具有高度藝術修養的音樂文化所必須的,是培養兒童具有終生獨立的學習能力所必須的。關鍵的問題是如何使兒童獲得學習。即興性、靈活性、創造性的教育方式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正是當前音樂教育中最缺少的。
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仍然主要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學設計是從教師的教出發,視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為主要任務。教師更多的是按照教材和教學參考書進行操作,以教材為中心去思考學生,研究的重點放在學生能否掌握教材,難點如何解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夸大自己的主導作用,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上,教師為授以完整的學科知識,往往花大量時間在“雙基”的教學上,滿堂課多為“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學生興趣索然。因此,上課往往就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甚至是聽眾。把本應該最具有趣味、情感的藝術感受、表現、創造變成了理性化地處理知識的“碎片”,形成學生“喜歡音樂,不喜歡音樂課”的局面。
當今音樂教育的存在困局是:師資、教材、資源、空間、學校配合、藝術環境、支持機構等等。音樂教師尤其嚴重匱乏,素質普遍低下。在中考的壓力、高考的指揮下,也減少課時,隨意“轉讓”。不少學校,音樂課成了一門“調劑課”而編入課表。重視程度往往呈現出“高中不如初中,初中不如小學,初中不如小學,小學不如幼兒園”的怪現象。就音樂文化本體與素質教育的關系,常常被人們所忽視。尤其在中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受傳統教育觀念與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往往偏重于樂理知識與音樂技能的傳授訓練,而忽略了音樂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傳導作用。
三、加強兒童音樂素質教育的對策
我國音樂教育在文化的傳統與發展上,無論從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大量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國外音樂教育的經驗會從不同的方面給我們以啟迪。高標準、高質量的教學活動是實現音樂教育素質任務的根本保證。但是中小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音樂教育的關鍵時期,必須確保教育的效能。柯達伊說過:“我們一定要在學校里采用使兒童感到愉快而不是痛苦的方法教授音樂和歌唱,培養他們渴望高尚音樂的情感,這種渴望將持續終生。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我國學校音樂教育的課堂教學在嘗試新的組織形式、注重學生的主動投入方面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學校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在不斷提高對學校藝術教育的認識過程中,對于國外音樂教育既不能盲目崇拜、照搬,也不能掃視一眼就認為其”不過如此“而忽視深入研究。
近年來提出,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要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并把藝術教育作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途徑之一,把藝術教育擺在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因為藝術教育中,特別是音樂教育,具有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的特點,最易于向德育,智育,體育滲透,并且具有輔助、促進德育,智育,體育協調發展的功能。也正是希望透過提倡藝術教育,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進而為社會提供優秀的、具有全方位素質的人力資源。音樂教育在藝術教育中則是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給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新的生機。
一是教育觀念要轉變。每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都應改變傳統單一的、簡單的、機械的教育模式。應轉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僅滿足于讓學生不斷重復、模仿的模式。教師應更多的鼓勵學生的奇思異想,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引導其大膽地創造。樹立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為目的的教育觀念,并在教育過程中始終體現這一教育思想。
二是教育關系要調整。教育關系有教育主體與主導之分。“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是大家熟知的一個教育原理。教師應重視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諧的師生關系,更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生獨立人格,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是教育方法要創新。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音樂教師要特
別注重教育手段、方法的藝術性,注重在教育過程中體現創新的思想,布置教室與教學相關的氣氛,采用啟發式、靈活多變的教學導入方式,鼓勵學生參與,運用唱游、律動、伴舞形式,并結合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重視節奏教學與簡單的節奏創作,豐富學生課余生活,多成立些藝術興趣小組,定期組織活動和演出。
四是更新教育評價。音樂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可以用嗓子演唱,也可以借樂器演奏;既可以盡情的表演,也可以靜靜的感受。教師的賞識和鼓勵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動力資源,是音樂課堂教學成功的支柱!音樂課堂教學應該構建一種賞識鼓勵的評價方式。不同特長不同性格的學生可以不同的形式來表達。老師的眼神、話語、微笑、手勢,都能給學生帶來歡樂和喜悅,縮短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另外,學校對音樂教師的評價不足。教育觀念的轉變,不僅是教育主管部門,更需要實施教育的教師、影響教育的環境等各方面的逐步轉變。作為一名具有創新意識的音樂教師首先應以全新的視野面對學生,形成現代學生觀,應該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因勢利導,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促進其自我價值的實現。同時注重培養自己的自覺能動性和創造的主體意識,以昂揚的精神面貌,定位新時期的教師新形象。
在新的教學時代,教師將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角色向作為學生的導師、意義建構的促進者、課程的開發者、合作者、信息資源的設計和查詢者、學生的學術顧問、研究者和學習者等角色轉變。音樂教師應該以長遠的目光,從未來教育的角度,來實施音樂教育,采用科學的教育方法,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目的的教育模式。因此要為孩子們創設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教師要充分認識到,他們面對的不是單純的音樂課程的教學,而是對人的培養。音樂教育不是音樂表演,不是少數人的事情,不是追求嫻熟技巧的活動,而是創造機會讓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夠親身參與、充分表現。
學校音樂教育具有發展音樂文化的任務。我們要遵循音樂教育的本體規律,以音樂與素質教育的密切關系為契機,以中華民族音樂為主體,培養學生具有廣闊開放的胸懷,接受人類一切優秀的音樂文化,使音樂教學活動成為一種以愛為根本的文化傳遞,使音樂課堂成為培養學生人格精神的文化樂園。
音樂教育要貫徹素質教育“全員性”原則。提高所有學生音樂的素質水平,在教育、教學的實踐過程中也必須進行改革,克服“重應試輕素質教育”“重智輕德”“重知識輕能力”“重文理輕音美”等不正確的做法,致使音樂教育在學校教育中應有的地位得不到保證,即使是有限的音樂教育也由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存在重提高,輕普及;重比賽,輕教學;重對少數”音樂天才“只有改革這種不合理的現象,擺正音樂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地位,恢復音樂教育的本來面目,按照《決定》來實施學校的音樂教育,才能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求是學院)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