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漸江《秋山雙瀑圖》
編號:0437
尺寸:111cm×53cm,立軸,設色紙本
來源:華藝國際(原廣州嘉德)2011年冬拍
成交價:3220萬元
漸江的山水,并不強調山石的體積感,也不著眼于表現山石的向光或背光,他只是極力去營造畫面的形式美,通過強化線性和抽象輪廓來表現韻律和節奏。他的繪畫極少使用皴染,只用精致凝煉的筆觸表現微妙的前后關系,由此避免了影響這種平面美的無關元素出現。畫面中作為勾勒形體及輪廓的線條因缺少皴染的干擾而顯得鮮明、醒豁,這些輪廓所圍合的形遠離了自然,表現出脫離凡俗的意象。果斷堅毅的轉折塑造出清朗簡逸的方塊,傳遞出漸江厭棄渾惡冗雜的俗世,向往純凈有序的理想境界的思想情感。毋庸置疑,漸江的畫是純粹的、詩意的。畫里透出的那股清冷寒意,無法遮掩他內心對于美的熱烈追尋。漸江《秋山雙瀑圖》原為故宮博物院收藏,后以“四僧”各一件與朱光換得南宋馬遠《十二水圖冊》,此為其中之一件。其著錄于《宋元明清中國古代書畫選集(二)》,保利藝術博物館。
石濤《剩水殘山》
編號:2126
尺寸:176cm×90cm,立軸,紙本
來源:北京匡時2011年秋拍
成交價:3565萬元
《剩水殘山》無論筆墨技法,還是畫中意境,都是石濤精心之作。且書法亦有較高造詣,與畫面相得益彰。包世臣在《藝舟雙楫》“國朝書法”中將其列入“逸品下”,可見贊譽之高。石濤早年學顏真卿,后又改攻漢隸,并于鐘繇、二王功夫最深,兼工諸體。此畫題畫詩隸書用筆從容大度,靈活多變,多有韻致。石濤為圖寫景,題詩其上,詩畫雙絕,自然天成。此畫歷經名家收藏,并被多次著錄。此畫首被清代大收藏家尹簡堂收藏,尹氏為“察四山館”主人,曾跟隨曾國荃攻克南京,之后在南京搜羅了大量的名人字畫。入民國,即為張大干所藏。大干受恩師李瑞清影響,酷愛石濤,藏有石濤畫作四十二幅,占其收藏總量的五分之一,所鈐“大干居土供養百石之印”,亦為其常用印。又有著名鑒藏家周叔弢遞藏,最難得是“夏山樓主”韓慎先的過眼。韓慎先是新中國早期書畫鑒定權威之一,與張珩、啟功、謝稚柳等同為1962年第次書畫巡回鑒定小組成員,任天津藝術博物館副館長。另有謝稚柳、徐邦達、徐建鑒藏印,殊為可貴。此畫歷經著錄,計有張大干《大風堂書畫錄》,鄭拙廬《石濤研究》,汪世清《石濤詩錄》,以及《歷代書畫錄輯刊》,《歷代書畫錄輯刊續編》,可謂流傳有序的石濤名作,收藏石濤之至寶。
李可染《山嵐松云》
編號:0178
尺寸:169cm×94cm,鏡心,紙本,1979年作
來源:北京匡時2011年秋拍
成交價:3737.5萬元
《山嵐松云》創作于1979年。而1978年5月,可染先生經歷了黃山、九華山、三峽等地的巡回寫生,大量的寫生刺激了李可染先生的創作激情。從大量的寫生稿中,提煉升華成創作,這正是可染提出的“采一煉十”。正是因為大量的提煉和升華,促成李可染先生山水畫的成熟和成就。眾所周知,李可染山水之畫“黑”,曾不被理解,時時受到反對和指責,”文革”更甚,冠之以“黑畫”禍首罪名。山水大師晚年經典之一為此《山嵐松云》,筆墨如此端穩又如此大膽縱恣,用“墨”用“黑”,如此濃重又如此豁亮,是筆墨氣度涵天蓋地,宏大自由。
吳昌碩、齊白石《竹石雙壽》
編號:0235
尺寸:146.5cm×38.5cm,立軸,設色紙本,1921年作
來源:榮寶齋(上海)2011年秋拍
成交價:3162.5萬元
此幅《竹石雙壽》,吳昌碩繪幾竿勁竹,峭立風中;竹竿以淡墨繪之,又以濃墨點其竹節;竹葉幾以濃墨繪之,勁俏爽利,似可見其創作時的瀟灑和疾速;畫面右下方立石頭,與竹相伴。在傳統語境中,竹、石均是長壽或君子的象征。齊白石在此畫上巧妙添置兩只綬帶烏,一者立于竹枝枝頭,一者立于石頭之上,一俯一仰、一唱一和,不僅在形制上給畫面增添了無限樂趣,更在色彩上給畫面增添了暖暖情意。齊白石題款中的嘯天將軍即為其友人楊虎。據相關資料得知,白石1946年底的寧滬之行,可能是兩人認識之始。解放后,楊虎與白石的接觸較為頻繁,在1950年至1952年間,白石寫給楊虎或楊虎伉麗的作品共有9幀,且質量皆精。楊虎的夫人陶圣安曾于1950年拜白石為師。
張大千《行舟圖》
編號:0723
尺寸:24cm×107cm,鏡框,設色紙本,1945年作
來源:華藝國際(原廣州嘉德)2011年冬拍
成交價:1610萬元
新安江素以水色佳美著稱。江水四季澄碧,清澈見底,夾江兩岸,群山蜿蜒,翠崗重疊,山勢各殊萬態,谷多飛瀑流泉。新安江復以多險著稱,以上游地勢高,河床峭削,節級而下,江流多與山脈走向垂直相交,構成峽谷,因此深潭與淺灘相接,靜水與急流交替,俗傳“新安江三百六十灘,一灘高一丈,新安在天上”,在公路開辟以前,商旅往來多經水路,新安江上木帆結隊,逆水行灘,纖夫弓背,號子連天,艱辛萬狀。故古詩云:“下灘容易上灘難,行舟到此心膽寒。十夫纖挽寸步進,灘聲人聲入云端。”張大干此作即寫新安江險水行舟之一節。此圖大開大合,敷色清麗,既歌頌祖國之壯美,復憐憫纖夫之勞苦,此即所謂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者,不可以普通之山水畫觀之,識者重之。此作曾于1993年5月1日至8日在香港集古齋三十五周年紀念展覽展出。其著錄于:《名家國畫選英展》封面、封底,圖2,集古齋三十五周年紀念主辦展覽之三。
清乾隆青花釉里紅折枝花果紋梅瓶
編號:Lot2941/Sale2891
尺寸:高33cm
來源:香港佳土得2011年秋拍
成交價:4658萬港元
瓶小口,短頸,豐肩,斂腹,圈足。通體青花釉里紅紋飾。頸飾寶相花,肩飾蓮瓣紋,近足處飾蕉葉紋。腹部飾折枝花、果紋各三組,以青花繪枝葉、釉里紅點花果。底書“大清乾隆年制”篆書款。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紋飾和此器相同的梅瓶,見200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之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紅·下》,圖版231號,但目錄中稱之為青花胭脂紅。此器帶有原裝日本木盒,上貼標簽:“明治四十年十二月十日清國貝勒溥倫殿下贈進官窯加紫梅瓶一件。”明治四十年即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
清雍正粉彩過枝花卉紋盤
編號:2324
尺寸:直徑29.1cm
來源:北京翰海2011年秋拍
成交價:1150萬元
清代雍正粉彩盤多見兩種形制,一類尺寸達五十厘米,一類二十厘米,尺寸較小。此盤尺寸為中等器物,十分罕見。端莊秀麗,胎薄體輕,繪制技法嫻熟,紋飾精美,色彩艷麗,盡展雍正瓷器雋秀爾雅的藝術風韻,為雍正粉彩器的上品。陳瀏撰《陶雅》有“雍正官窯大小盤,碗白勝霜雪,既輕且堅,上畫彩花數朵,每一朵橫斜縈拂,
裊娜多姿,筆法絕不板滯”的評價。又記有:“康窯畫筆老橫。雍正一出以峭麗。皆非尋常匠手所能幾及。乾隆惟以工致擅場。”
元(印鈕)/清雍正(印面)
雍正帝御寶鏤雕龍鈕白玉璽
編號:Lot1908
尺寸:5.5cm×5.6cm
來源:香港蘇富比2011年秋拍
成交價:3538萬港元
白玉璽玉質透白及豐潤純美,令雍正皇帝愛不釋手,并加刻“雍正御筆之寶”印面,鈐印于其個人御書作上。盛清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中,雍正之御璽制作及藏量均屬至稀。印文:雍正御筆之寶來源:20世紀初約1907年購于巴黎著名畫廊Galerie Langweil,愛米雨·吉美(EmileGuimet)收藏(編號EG2020)。
明宣德銅鎏金金剛薩薩
編號:2995
尺寸:高26cm
來源:北京匡時2011年秋拍
成交價:931.5萬元
此像頭戴花冠,項結高發髻,余發垂肩,耳側繒帶飛揚,耳下垂圓環,面相莊嚴,神態安詳。雙肩寬厚,腰部收束,軀體柔軟,肌肉飽滿。上身飾項圈和長鏈,項圈下綴U字形連珠式瓔珞,下身著長裙,腰間束帶,腰帶下前后左右亦有U字形連珠式瓔珞裝飾,雙肩披大帔帛,手足處飾有釧躅。裙子與帔帛采取寫實手法表現,衣紋流暢自然。跏趺端坐于蓮座寶座上,右手高舉執金剛杵,左手當胸結期克印,體態優美大方。蓮座為半月狀束腰形式,上下邊緣各飾周連珠紋,蓮花瓣寬大飽滿,周
明五賢墨寶
編號:0320
尺寸:9.5cm×24cm,明寫本,1冊,紙本
來源:中國嘉德2011年秋拍
成交價:402.5萬元
此本首有周愨摹明宋文憲公像,內有洪武六年宋濂款書《王君子與文集序》、劉楚手書《三槐王先生挽詩敘》、王達手書《單于出獵歌》、王寵楷書《阿房宮賦》、周光書《昔游卷敘_》。尾有梁同書觀款、吳家碌長跋、嚴群跋。此件為侯官嚴氏舊藏之物。
岳敏君《希阿島的屠殺》
編號:koti 029/Sale2898
尺寸:250cm×182cm,250cm×364cm,1994年作
來源:香港佳土得201 1年秋拍
成交價:3258萬港元
岳敏君1 994年的《希阿島的屠殺》借用德拉克洛瓦作于1824年的《希阿島的屠殺≯o《希阿島的屠殺》描繪希阿島具爭議性的事件,發生于鄂圖曼侵略時期,造成超過二萬名希阿島人死亡。德拉克洛瓦毫無保留地呈現殘忍的情景,有別于般的歷史畫作,當中并無任何英雄主義,毫無希望,有的只是麻木不仁的民族屠殺。乍看之下,岳敏君是在反諷藝術史上的著名作品。岳敏君的個人形象已成為他藝術手法的中心思想,瘋狂地入侵西方審美標準。他的“重寫經典作品”系列較為忠實地呈現原作,《希阿島的屠殺》則靈活地處理構圖,將之轉為橫向,將馬及騎師的方向調轉,并修改了原作中的人物。
靳尚誼《夢》
編號:2032
尺寸:53cm×65cm,1997年作
來源:華藝國際(原廣州嘉德)2011年冬拍
成交價:920萬元
《夢》表現了位進入夢鄉的側身恬睡的女孩,動作隨意、自然,予人以幸福而和諧的感覺。此幅作品的藝術表現特色在于畫家采用印象派點彩的技法,把由暖紫色為主調的顏色點交叉而活躍地布滿整個畫面,色彩冷暖組合與人體結構結合自然、諧調,整體形象精細而又生動,使畫面中亮色柔和的人體籠罩在片暖紫灰色調下,在空靈而朦朧之中形成種十分美好而又溫馨的氣氛,體現了作者良好的色彩修養和堅實的造型能力的協調結合,同時也表達了畫家對美好情感的審美追求。
La Pere grina傳奇珍珠
編號:Lot12/Sale2623
尺寸:16世紀初珍珠、紅寶石及鉆石項鏈
來源:紐約佳土得2011年秋拍
成交價:1184.25萬美元
La Pere grina珍珠分量驚人,重達203格令(相當于55克拉),是全球最為人熟悉的古董珍珠之。這顆水滴形珍珠于16世紀在巴拿馬海灣尋獲,最初為西班牙皇室所有,據載西班牙國王菲臘二世也曾擁有這顆美麗的珍珠。珍珠其后轉贈予西班牙皇后瑪格麗特及伊莎貝。畫家委拉斯開茲在17世紀所畫的伊莎貝皇后肖像中,也看到這顆珍珠的倩影。1969年,李察·波頓在拍賣會力挫一位西班牙皇室成員,以3.7萬美元競得該顆珍珠,贈予伊莉莎白·泰勒,她后來委托卡地亞按照一幅16世紀蘇格蘭瑪麗女王的肖像,設計出以相配的天然珍珠及紅寶石制成的項鏈,襯托這顆她稱為“世上最完美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