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天壽(1897—1971)是現代中國畫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與黃賓虹、齊白石同被譽為傳統派四大家。潘天壽的書畫是自學成家的,他繼承傳統個性派和金石派,融花鳥、山水于一體,用筆生辣、構圖大氣磅礴,展現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賦予作品強烈的現代格調。他對中國藝術傳統的提升,影響深遠。
潘氏畢業于浙江第一師范學校,其后歷任上海美專國畫系教授、上海新華藝術學院教育系主任、杭州國立藝術院中國畫主任教授、國立藝專校長、浙江美術學院院長等。他是中國書畫傳統的堅定捍衛者,亦是中國畫現代教育的奠基人,他對中國藝術教育的貢獻,意義重大。
是次展覽精選36件來自杭州潘天壽紀念館收藏的潘天壽不同時期書畫代表作和多種珍貴文獻,讓觀眾飽覽潘氏不同藝術階段的創作歷程。當中既有早年受吳昌碩影響的《枯竹圖》和1920至1930年代在上海及杭州任教時期的山水畫,亦有他享負盛名的指墨禿鷹和荷花,更有經典巨幅如《鐵石帆運圖軸》、《夏塘水牛圖卷》及《雄視圖軸》等。潘天壽基金會與香港藝術館攜手合作是次展覽,是次展覽亦是香港藝術館50周年館慶的首個亮點節目。
在二十世紀中國畫的發展中,潘天壽是一位特立獨行的大師。在藝術上,他匠心獨造,勇于探索,創造出結構嚴謹、大氣磅礴的作品,顯示出他獨有的沉雄和霸悍,典型地展示出中國畫的現代性特征;在思想上,他高瞻遠矚,胸懷天下,對中國畫的未來發展及其現代教學形成自己獨立的思考,并做出了重大的建設性的貢獻。
潘天壽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在這個時代中,面對前所未有的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中國美術以至中國文化都面臨著生死抉擇。這是他那個時代里每一個藝術家都無法回避的問題。為了實現中國畫的現代轉型,人們提出了中西融合、全盤西化等各種各樣的方案,這些方案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潘天壽對此都有深入的思考。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深思熟慮之后,他提出了“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的著名主張。在他看來,中西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兩座高峰,彼此不可替代,在當今時代,只有始終堅持自己的民族性,才能使中國藝術重新屹立于世界。為此,他與民族虛無主義者進行了不懈的斗爭,并怒斥其為“出賣民族利益者”;他對于民族文化的捍衛,與二十世紀中國救亡圖強的歷史使命是目標一致的。他提出并推行中國畫分科教學,以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他率先恢復了書法教學,為拯救、保存和發展民族藝術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沒有潘天壽,就沒有中國畫傳統的深入繼承和全面弘揚:沒有潘天壽,就沒有書法教學在改革開放后的快速發展和繁榮;沒有潘天壽,就沒有中國畫學科的體系化和現代化。
在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在中華民族已然崛起于東方的時候,歷史更加凸顯出潘天壽的遠見卓識和高瞻遠矚,也驗明了他的“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主張的深遠意義。潘天壽以其宏篇巨構和“一味霸悍”的氣魄,不僅證明了中國畫就是一種世界性的藝術,而且也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勃然正氣和中華文化強勁的生命力。因此,潘天壽的藝術反映出一種時代精神,這是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生存意義的集中體現,是一代有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的知識分子的精神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