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盛
在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我們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后教學中力爭將學科德育滲透工作做到更好,將素質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把學生培養為全面發展,品德高尚的社會有用之才。合作學習小組活動與傳統教學中的小組活動有著重大的區別。這主要表現在傳統小組往往是同質小組,而合作小組則由性別、學習成績、能力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員構成,成員之間存在著一定的互補性。
自主探究;初中;化學教學;德育教育
1.明辨合作學習因素,培養學生探究精神
明辨合作學習的因素,選擇適宜合作學習的內容,把握合作的契機。由于化學的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知識與學生認知的距離不同,加上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同,并不是所有教學的內容,不一定每節課都要搞小組合作學習。一般知識的介紹,就應該由學生個人的感悟和學習去理解掌握,如學習“藥品的取用”可由學生自主探究去領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有利于產生爭論的、有價值的,而且是個人難以獨立完成的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積極探究的基礎上合作學習。如在學習“質量守恒定律”中,學生提出了多種假設,教師應適時地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相互合作、交流的精神。
科學探究活動是貫穿于整個初中化學教學的各個環節,探究是創新的前提,探究能力的培養,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學習空氣的組成和質量守恒定律時,介紹科學家們勇于探索,不畏艱難,不怕失敗的精神,在學生心中樹立學習的榜樣,從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科學探究;如在講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時,提出如何控制反應的進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感到困惑時,教師要耐心地加以指導,使學生能順利地參與科學探究的全過程,避免學生因多次失敗而產生的消極心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自信心和勇氣,使他們體驗成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加強了德育教育。
2.精心組織合作小組,為展開公平競爭創造條件
合作小組通常由異質的四人組成,其中一名是優等生,一名是差生,兩名是中等生,要求各組總體水平一致,每個小組都應是全班的縮影或截面。同時,全班各合作小組之間又應該有著同質性,為保證各小組展開公平競爭創造條件。
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從小受到父母的嬌慣,家庭的溺愛,生活環境優越,因此很容易滋長以自我為中心的嬌縱習慣,缺乏合作精神,所以在化學教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如:在解答開放性習題時,組織學生共同討論,培養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互為補充,使學生有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并在討論中發現自己的長處與不足,認識到與他人合作能使自己思想更廣闊、更深刻;進行研究性學習時,讓學生自己組合,一起設計實驗,一起進行實驗,一起分析,共同解決問題,通過參與式的交流合作,讓學生在平等民主的基礎上與他人互相合作,發揮同學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啟發的教育作用,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在學生實驗中,有意識培養他們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的內容,讓學生在實驗中體會到,與人合作能更好地解決問題,更易成功。通過合作實驗更使學生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快樂,切實培養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發展合作能力。
3.教會學生互相交往所必備的基本技能
教學中要求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大膽發表意見,開展合作學習提供良好的探討氛圍。教師僅僅鼓勵學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還不足以保證小組成員進行高效的合作,必須教給學生一定的合作技巧。一方面正面傳授,對學生作適當的指導,如“怎樣發表意見”、“注意傾聽他人講話”、“鼓勵他人參與”、“如何說服他人”等,另一方面可創設情境,促使學生在實際鍛煉中學會如何與他人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確立合作評價的機制,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動機和愿望。對小組的評價,我引進了“基礎分”和“提高分”,以此作為小組的評價標準。“基礎分”是分組前每個學生近期各次考試的平均分,“提高分”是該次檢測中的成績與基礎分相比按一定的比例獲得的分值。以提高分的高低評價小組的成績。
引入“提高分”記分制,即強調學生在學業上的進步,使每個學生都有均等的機會去獲得成功,讓學生認識到每個人的分值對小組都是十分重要的,從中強調了每個成員在小組中的平等地位,激發學生以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合作學習之中去。以小組間的競爭促進組內合作的方式,強化學生的集體觀念,提高小組的凝聚力。隨著合作學習策略的進一步運用,學生逐漸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從活動中體會到互助帶來的智力樂趣和同學間的友愛,對合作學習就會產生興趣,對合作學習產生強烈的愿望。此外,對于保持各組力量的平衡,加強組與組之間的競爭氛圍,提供了有利條件。
根據學生在每次檢測中獲得提高分的平均數,結合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與教師的評價評定該生在平時學習的成績,再結合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去評價該生一學期的總評成績。以此,激勵學生主動合作與交流,探索與研究問題。
4.培養學生環境保護意識
從學生身邊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出發,培養學生環保意識。比如在講到化石燃料燃燒時,可以滲透環保知識,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告訴學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氮氧化合物是一種主要的大氣污染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成份,它能導致水質酸化、樹木、莊稼毀壞;在學習水的內容時,使每個學生明白中國人均淡水資源的嚴重缺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國缺水城市有200多個,更為嚴峻的是水體污染現象嚴重,工業生產中的廢渣、廢水、廢氣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農業生產中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都使水資源受到污染,水環境的惡化已嚴重影響人類的生存;在學空氣的內容時,使學生知道空氣污染的成因及造成的后果,如溫室效應而導致全球氣溫升高,臭氧層破壞的危害性等等。
學生了解環境的惡化狀況,就能深刻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在實驗中,廢棄的物質倒在指定的容器中,可回收的物質盡可能回收利用。如用氯酸鉀制氧氣的實驗中,制取完氧氣,指導學生回收二氧化錳和氯化鉀,充分利用每一種藥品;在做酸、堿、鹽的實驗中,酸性、堿性或含重金屬離子的廢液,經處理后再排放,任何一件事都盡可能考慮到保護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保護環境的良好習慣。
課外進行環保活動。組織學生收集雨水,測定雨水的PH值,從一個方面了解本地空氣污染情況;收集廢舊電池,防止其對土壤,水體的污染;出黑板報宣傳節約用水,節約用電,使更多的人了解節省能源就是保護環境;在班級中號召大家不使用不可降解塑料,減少白色污染;不用一次性筷子,節約紙張保護森林等等。雖然初中化學所學的知識有限,進行的都是些小活動,但能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養成環保習慣,使學生樂于參加環保活動,并能影響周圍的人的環保意識,一起保護我們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