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龍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如何充分發揮這一主陣地的作用,把素質教育引向縱深,實踐告訴我們,必須建立一種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功能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語文本體的確立離不開學生主體學習與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學生主體的學習是在教師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學習的語文本體的內容,教師主導的作用又體現在學生主體的學習和對語文本體的理解上。如果人為地把評價內容完全獨立割裂,這也不是明智的做法。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
語文本體。《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然是“交際工具”“人類文化”,就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樹立語文學習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具體說,注重如下四個方面。
一是注重知識能力的評價。語文有其特有的知識,學習這些知識是語文課程自身的基本任務。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往往只在“學習理解”上下功夫,諸如理解字、詞、句、內容等,這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學習表達”。怎樣知道“學習理解”透徹了,怎樣才能把“理解”升華為“運用”,主要看“學習表達”,這就是“能力”。表現在課堂上,主要包括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等等。因此,課堂教學評價要在“學習理解”和“學習表達”兩方面下功夫,即,知識與能力兩方面的評價。
二是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新《課程標準》規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課堂評價的重要內容。所謂的人文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主要看三個方面:看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看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主要包括尊重祖國語文的態度,關心當代文化、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營養態度、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態度、主動學習語文的態度、敢于對自己的語言行為負責的態度;看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個性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氣質,良好的語文品質。健全的人格包括社會主義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等。
三是注重習慣與方法的評價。習慣指養成良好的識字、寫字、讀書看報、觀察積累、閱讀、質疑問難、使用工具書等習慣。方法是指通過大量的語文學習實踐、學生自己“悟”出的、帶有明顯個性特征的方法,是反映學生對語文學習規律的真正掌握。
四是注重實踐與創新的評價。課堂教學中,主要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和對課文的獨特理解,其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學生主體。適合素質教育的課堂評價標準,目的是保障每個學習者享有學習的基本權利,重視每個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繼續學習主動發展的能力。具體說主要評價如下內容:
一是評價學生的群體參與。首先要看一堂課中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習。從人數上看,如果課堂上只是一兩名或三五名優生不時舉手發言,大多數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兩耳不聞他人事”,不動腦,不動筆,不張嘴,尤其是所謂的“差生”無動于衷,這樣的課不是一節好課。其次要看參與學習的質量。這里指得是,反對那種形式主義、表面熱熱鬧鬧的虛假主體性,反對那種在課文的表層徘徊、語言和思維水平低下的膚淺主體性。求得既參與學習,又能夠實實在在學點東西的局面。
二是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主要表現在學習的興趣上,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索然無趣,(可以從語言、表情、動作上看)或者是“不是來自本身內在的興趣,而是在教師的獎勵下所獲得的暫時的滿足感和壓力感”,這都不是確保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因此,評價要以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基點,調動學生滿懷興趣深入到學習中去,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教材內容固有的樂趣。
三是評價學生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標準》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強調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如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則是完成這一任務的最佳途徑。評價時首先要看學生的自主性,如果學生是在自主的學習,這無疑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要看學生的合作,看學生愿不愿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樣。其三要看學生的探究,看學生探究的欲望,看學生對教材是否能有創造性的學習。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也是被動、封閉、接受性的學習方式的一種替代。
四是評價自學能力。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就是說,兒童急于成為學習的主人,急于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評價要把自學能力作為重要的內容之一。評價自學能力一要看學生自學機遇、時間和方法。學生能否在課堂上自學,前提是教師須提供恰當的自學機遇和時間。所謂的機遇,就是教師要解放思想,千方百計想方設法把一切能讓學生自學得知的內容放手讓學生自學的機會。教師要舍得留有充裕的時間,讓學生不走過場,真心實意放開手腳去自學。在此基礎上,還要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按科學的方法進行自學。二要看學生的自學效益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就小學語文講,自學效益包括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具有初步的聽說寫能力,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尤其要看求異、發散、思維能力),養成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評價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看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評價教材處理能力。任何一種教材都有它的編寫目的和編寫體系,落實到每一冊、每一單元或每篇課文都有著相對獨立的教學任務。課堂教學評價首先要看教師對教材(每篇課文)是否有透徹的理解,所設立的教學目的、要求是否與《課程標準》相符合,是否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吻合。教學中,要評教師引導學生學什么,達到怎樣的學習目的。其次要看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科學,對教材的重點、難點處理是否得當,整個教學過程是否完整,教學環節、結構、時間分配是否合理。
二是評價教學方法。評價教學方法主要看三個方面。一看教師是否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這就涉及到電教手段、教具、學具的利用是否合理、科學,教師創設的情景是否有吸引力等。二看教師如何利用教材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打好語文基礎,形成語文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三看師生雙方在教學中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看教學是否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進行。
三是評價教師的基本功素質。這里的素質是“狹義”的素質,主要表現為“外在”和“內在”兩方面?!巴庠凇钡乃刭|包括讀、寫、算、畫。主要看教師的語言是否規范、親切,有感染力;寫畫是否美觀、實用,能否起啟示、點精、梳理作用。內在的素質主要看課堂調控能力,是否能創造性地組織教學,恰當的引導自學,正確的處理突發情況等。
四是評價差異教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滿足不同學生對語文學習的需要,開發他們學習的潛能,發展個性。因此課堂教學評價要看教師能否把握學生的差異,能否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課堂教學是由多因素組成的綜合體,教學評價不能單一地從某一側面進行。以往的評價重點是評價教師的“教”,而不是評價學生的“學”,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評價也應轉到以評價學生的“學”為重點上來。上述評價內容,有相對的獨立性,又有寬泛的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