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祿青

作為一種新發展模式和價值理念,正從概念的喧囂炒作進入實質發展階段
人們在享受城市高速發展帶來便捷和繁榮的同時,不得不飽受資源枯竭、氣候變暖、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所帶來的苦惱與懲罰。進入新世紀,大量依靠消耗資源能源的傳統工業經濟模式遭到了普遍質疑和抨擊,而新的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應運而生,并獲得許多國家和城市的紛紛響應。
低碳城市在經歷了前幾年概念的炒作后,如今漸漸駛入探索試驗期,并涌現了一些初步具有低碳城市特征的典型城市。可喜的是,在低碳城市評價方面也邁出了重要一步。2011年12月23日,由全國低碳經濟媒體聯盟發布的首個中國低碳城市評價結果在京揭曉,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無論這一評價結果是否準確,但這種組織權威專家編制《中國低碳城市評價體系》并進行公益評價的嘗試值得稱贊。
概念喧囂到實踐探索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生態環境惡化,低碳城市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和價值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正從低碳概念的喧囂炒作進入實質性發展階段,并逐漸成為國家和城市決策者、管理者和參與者的追求目標和踐行準則。
低碳城市不是“空中樓閣”,它體現在低碳政策、低碳規劃、低碳經濟、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多個方面。
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面對日趨強化的資源環境約束,必須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11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明確指出,中國將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走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顯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中國除了推進低碳省區和城市試點,還大力開展低碳產業試驗園、低碳社區、低碳商業、低碳產品和碳排放交易的試點。截至目前,全國600多個城市中已有200多座城市提出了建設低碳城市的目標。
賽迪投資顧問日前發布的《中國低碳城市發展戰略研究》指出,我國正在規劃建設的低碳城市,已經形成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格局分布,即以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西南地區4個經濟區為重點聚集分布。具有一定規模并接近低碳城市標準的城市主要有19個,分布于環渤海、珠三角、長三角、西南地區四個經濟區,發展路徑包括低碳產業、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建筑等四個方面。
報告顯示,以北京、保定、天津等城市為中心的環渤海地區,不僅擁有能源、化工、冶金、建筑、機械、紡織、汽車等傳統工業,還有新能源、電子信息、生物制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工業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并形成了對低碳城市建設構成支撐作用的金融環境。以上海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融合了國際化理念與源遠流長的江南文化,通過綜合利用當地的產業、人才和觀念優勢,將經濟增長、社會建設、民生改善融合于低碳城市的全面建設。
賽迪投資顧問表示,低碳技術對經濟社會變革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全球發達城市紛紛把構建低碳城市作為提升城市乃至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率先啟動低碳城市建設的城市在發展競爭中已經占據了先機。
有“中國電谷”之稱的保定是我國被世界自然基金會列為“中國低碳城市發展項目”首批啟動的兩個城市之一,又是國家確定的首批低碳試點城市。為加快經濟轉型,保定重點發展新能源、電子信息等,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引領產業低碳發展。
2011年11月11日,南昌正式發布了《低碳城市發展規劃》,使南昌低碳城市建設由一個個領域和項目的試點,轉向了全面的區域性示范建設。根據規劃,未來五年,南昌將投入817億元打造低碳城市,涉及建筑、能源、產業、交通、城市結構、生態等多個領域,推動形成“四區八地”的低碳發展示范體系。
2011年的德班氣候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并啟動綠色氣候基金。在業內人士看來,德班會議達成的協議對于促進我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碳交易系統,建設低碳城市具有重大意義。
11月14日,國家發改委在北京召開了國家碳排放交易試點工作啟動會議,北京、廣東、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和深圳七省市被確定為首批碳排放交易試點省市,并提出2013年中國將全面啟動以上區域的總量限制碳排放交易。
低碳發展路漫漫
當今世界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城市消耗的能源卻占80%以上。城市正呈現人口數量激增,規模越來越大的加速發展趨勢,對資源的需求已遠遠超出其所能承載的界限,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因此低碳城市建設是城市未來發展必然趨勢,其本質就是要將城市發展符合自然發展規律,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與技術司司長梁丹在第二屆世界低碳與生態經濟大會上表示。
低碳城市作為一個美好的愿景,從概念提出到風靡全球,已經過去了八個年頭。最早可以追溯到低碳經濟,而低碳經濟的概念則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倡減少人類生產生活中溫室氣體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
目前普遍認為,“低碳經濟”是由英國提出來的。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了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提出了這一概念,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英國政府將布里斯托、曼徹斯特、利茲3大核心城市作為首批低碳示范城市。此后,丹麥、日本等國也紛紛建設低碳城市,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推廣綠色交通,打造低碳社區,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而“低碳城市”這一概念同樣來源于英國,發軔于倫敦市前市長利文斯頓2007年發表的減碳計劃書——《今天行動,守候將來》。在計劃書中,利文斯頓將倫敦二氧化碳的減排目標鎖定在2025年降至1990年水平的60%。
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對城市低碳發展具有分水嶺意義,不僅在全球范圍掀起低碳熱潮,而且中國有超過100個城市宣布要打造低碳城市。在這次會議上,中國政府做出了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承諾。
實際上,低碳城市引入到中國只有四年左右的時間。2008年初,國家建設部與世界自然基金會,以上海和保定(中國電谷)兩市為試點聯合推出“低碳城市”,這是我國低碳城市試點建設的首次嘗試。
為探索低碳發展的經驗和做法,2010年8月,國家發改委首先確定在“五省八市” 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即廣東、遼寧、湖北、陜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八市。至此,全國低碳城市建設大幕正式拉開,雖然部分城市初步呈現出具有特色的低碳發展之路,但國內也出現了偽低碳、造低碳、秀低碳等盲目跟風的“大躍進”情況。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教授認為,低碳城市是一個追求過程,從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走向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能、高效率,這是一個生產方式的轉變,同時是生活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轉變。這個過程是可以達到的,因為北歐國家已經有這樣的案例了。我們還要繼續發展,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溫室氣體減排壓力越來越大。
參加德班氣候會議的世界自然基金會原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計劃主任楊富強博士指出,從會議的長時間拖堂可以看出來,這一次交鋒非常激烈,而且出現了新的狀況,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提出了很大的挑戰。現在基本分成三種力量:基礎四國、77國集團和中國;歐盟、小島國和貧窮的發展中國家,將近100個國家;美國、日本、加拿大等不承認《京都議定書》的國家。雖然從表面上看德班會議取得了成功,但資金投入等實質性問題有待明年進行談判。
楊富強說,現在中國人均碳排放已經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15年恐怕要超過歐盟的平均水平,若按照國別累計排放量來計算,中國恐怕到2030年或2035年要超過很多發達國家。中國碳排放量的發展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如果不改變我們國家目前的排放狀況,在今后的氣候變化談判中,我們承諾的目標將更大。而在減排過程中,城市是首當其沖,城市不好,國家也做不好。
低碳標準之惑
雖然低碳城市的建設已經成為國際潮流,但到底什么是低碳城市?如何建設低碳城市?評價標準是什么?尚沒有形成一定之規。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的定義,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水平。
而國際氣候組織給低碳城市的定義是:在城市內推行低碳經濟,實現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周宏春研究員在2011中國低碳城市評價結果發布會上表示,低碳城市發展有很多解釋,“十二五”規劃及國家發改委的相關文件內容主要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具體包括: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開放低碳技術;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城市低碳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等。
周宏春進一步指出,綠色更多強調的是發展過程中跟環境的友好協調問題,或者說發展要對環境的影響更小一些。低碳有很多的評價指標,比如萬元產值排放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碳,一個國家排放總量等,都可以評價是低碳發展還是高碳發展,但綠色不代表低碳,低碳也不一定是綠色。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應該是發展代價小,資源利用效率高,經濟效益好。
目前,“我國并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曾表示。
怎樣才算低碳城市?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很難說哪些是真正意義上的低碳城市。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說。
業內人士呼吁,國家相關部門應盡快建立具有權威性的低碳城市量化評價標準,指導低碳城市健康有序發展。
截至目前,國內已有三家研究機構公布了各自的低碳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一個是全國低碳經濟媒體聯盟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環境保護部等專家最新編制的《中國低碳城市評價體系》,并首次對全國299個城市的低碳發展現狀進行了評價。該評價體系歷時近一年時間編制完成,涵蓋了城市低碳戰略規劃、新能源利用、城市綠地覆蓋、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空氣質量、減碳指標、低碳發展政策傳播、低碳違紀事件和公眾滿意度等10項一級評價指標及數十項子指標。
另外一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于2010年3月發布的一套評估低碳城市的標準體系,這套標準涵蓋低碳生產力、低碳消費、低碳資源和低碳政策等四大類共12個相對指標,用以評估一個城市的“低碳化水平”。這套標準的建模方式是IPAC-AIM技術模型。此模型已經過全國能源及排放情景分析。此外還有就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于2011年8月發表的一項針對中國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的2007年低碳發展水平評估的研究成果。
注重創新驅動
為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節約能源資源,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強度,保護生態環境,構建低碳城市的關鍵在于創新,包括技術創新、觀念創新和制度創新三個層面。
“低碳經濟是不可能買來的,要靠中國人的智慧去創造,而且從世界購并也不可能,聯想購并IBM也沒有購并來核心技術。所以,只有創新才能強國,靠科技、靠創新、走低碳發展之路是我們的選擇。”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協會理事長張景安疾呼。
賽迪投資顧問表示,要通過技術創新從根本上解決部分城市通過拉閘限電、限水來營造“表面低碳”的問題。同時,加大對企業低碳技術和產品創新投入的所得稅稅前抵扣和稅費減免力度,鼓勵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增加科技研發投入,支持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產品,加快低碳技術產業化和商業化,為低碳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持和產業保障。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投資與技術司司長梁丹認為,低碳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系統工程,離不開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政府對低碳發展的認識程度決定了低碳城市發展高度,而政府的機制設計和管理創新在低碳發展中則發揮主要的推動和激勵作用。
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教授對如何發展低碳城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指出,“技術確實是推進全球低碳發展的重要力量,但在當下它僅僅是助力,絕非主力。首先,新能源技術雖然層出不窮,但實際上在技術經濟層面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即使實驗室技術突破了,但成本和規模上仍然沒有優勢。比如,目前光伏發電是傳統發電成本的8倍~10倍,核電選址要求很嚴,水力發電也受到自然條件及生態保護等限制,這些問題并不是馬上能解決的。在2030年以前,新能源或者清潔能源要大規模地替代傳統的碳基能源仍然是不可能的。
在諸大建看來,解決之道不在于那些沖擊性的單個技術,而是在于集成性的解決方案,在于技術、制度、觀念的整合。“技術可以解決的是微觀意義上的能源替代和能源效率問題,而科學的管理機制和規劃理念,解決的是宏觀意義上的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規模問題,它所帶來的‘倍數節約效應才更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