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盛格


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我就喜歡購買國債,因為它信用度最好,利息比銀行存款高,幾乎無風險,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因而只要國債一發行我就去買。而愛上國債券收藏則是退休以后。退休后,我閑在家中無事,翻出還未到期的一些國債券把玩,這時突發奇想,將建國前后各個時期發行的國債來做個收藏,讓每一張債券都凝結著一段歷史。
為了收藏國債券,我認真鉆研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發行債券的種類、數量和背景,了解有關債券收藏的知識,特別是通過結交收藏界的朋友來開展債券收藏。家里原有一些雜七雜八的郵票,不少是愛人從信封上剪下的,其中亦有一些港臺及海外郵票,我們不覺得有多珍貴,但喜歡郵票的藏友卻很難得,我們也就用部分郵票來交換債券。這一招很管用,通過交換,我獲得了解放以后發行的五種實物國債券,這其中有1950年發行的人民勝利折實公債券,1954年至1958年發行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1981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庫券,1988年發行的國家建設債券和1989年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值公債。但早些時期特別是清朝時期的債券很難收集到,有些藏友手中有就是不肯相讓。為此我開動腦筋,發動親友幫我尋找這些難得的債券。
在親友中,有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有解放前創辦實業的,還有當年留洋定居在國外的……我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請他們幫我收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各個時期的債券。雖然有些費周折,但成效卻不錯。近年來陸陸續續收集到了民國時期的不少債券,其中有兩張品相不錯也頗耐人尋味。一張是民國二十五年統一公債丙種債票,面值百元,上面有孫中山的頭像和財政部長孔祥熙等要員的印鑒,票面上寫道:“憑票于民國三十二年一月三十一日向各地中央銀行或中國銀行、交通銀行領取到期利息叁圓整。”時值蔣介石當政,但他不印自已頭像發行債券而用孫中山先生頭像,其用意不言而喻。還有一張是民國三十八年黃金短期公債,面值黃金壹市兩,有財政部長徐堪、中央銀行總裁劉以英的印鑒。據老一輩回憶,這種短期黃金債券當時認購者很少,認購者中大多都未能兌現,成為一紙空券,因為發行時間是二月一日,3個多月后上海就解放了。就是跟隨到臺灣的手持此債券的人,最后也是白送黃金給蔣介石,這種不誠信守諾的公債在我國歷史上十分罕見。另外我還收集到了幾張中央蘇區革命戰爭公債券以及國民革命軍二十一軍的短期公債保證券,特別是一張“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革命戰爭公債券”顯得特別珍貴。它面額為伍角,券中心畫面上蓋有朱紅大印章:“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財政人民委員會”,公章內有紅色地球儀、鐮刀、斧頭和麥穗以及五角星,是1932年發行的。為此我還查閱了“中央蘇區金融史”,了解到為保證革命戰爭和建設費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曾先后發行過三次公債,票額分5元、5角、1角三種,三次發行總額為480萬元。我收藏的這張債券是1932年10月發行的,從票面發行兌付時間看應為第二次公債券。這種戰爭公債券制作于戰爭的環境下,其紙質較差,圖案文字印刷也不精細,能保存至今實屬罕見,可稱得上具有文物價值的早期紅色債券。
通過債券收藏,既豐富了我的退休生活,陶冶了情操,還增加了我對各個歷史時期經濟政策和政治背景的了解,充分掌握了理財知識,算得上是老有所樂、老有所學吧!我將各個時期有特點的債券用紙裱好,像掛油畫一樣用鏡框鑲著,掛在客廳墻上,閑來無事時觀賞,好比身坐幽谷,看閑云出神,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其樂無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