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 賀雅蘭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結構性調整的攻堅時期。我國銀行業也應以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大背景,全面實施戰略轉型,堅持差異化、集約化、綜合化發展之路,服務并推動我國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差異化經營——刺激內需增長,發展消費金融
未來5年,中國將著力實施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建立長效機制,釋放消費潛力,著力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為此,我國銀行業應立足刺激內需增長,大力發展消費金融,拓展消費金融供給渠道,開發多樣化的消費金融產品,實現居民多樣化消費需求的滿足,實現差異化經營,保持核心競爭優勢。
當前我國的消費金融產業仍處于較低水平,存在消費金融供給主體單一、消費金融產品不規范、消費觀念相對落后,消費潛力尚待挖掘等一系列問題,導致消費金融供給不足,遠遠落后于消費市場的發展。我國銀行業應積極引導消費金融的發展,在轉變消費觀念、加強信用體制建設、開展消費金融創新、拓展消費金融市場等方面著力突破,推動我國消費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
銀行業在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自身也面臨著發展方式的全面轉型。目前我國銀行業體系并不完整,層次結構不健全,同質化競爭狀況較為嚴重。應立足自身條件,實現差異化競爭。
在業務方面,通過創新突破傳統業務同質化約束,提高核心競爭力;在服務方面,通過差異化服務穩定客戶、贏取市場。同時改善監管手段,完善監管理念,促進銀行業有序競爭。以有效規避銀行業同質化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提高銀行業的穩定性和整體抗風險能力。
同時,銀行業還應充分認識消費金融市場的廣闊前景,積極開拓消費金融市場的發展空間。一方面,對于商業銀行傳統的消費金融服務,應當實現多角度創新。如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針對性開展個人理財業務、升級網上銀行服務、開發私人銀行業務等,在此基礎上,簡化業務流程,提高操作效率,集約化利用資源,向客戶提供差別化的金融服務和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另一方面,通過設立消費金融公司,配套專業化的運作、有效的成本控制、獨立的系統與流程,商業銀行可借此彌補空白領域,完善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優化信貸環境。
就目前而言,中小銀行的戰略轉型變得更為迫切。它們應該走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通過清晰定位、優化服務,創出品牌、做出特色,避免同質化競爭。
集約化經營——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調整信貸結構
目前,銀行信貸作為配置資金資源的主要手段,要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必須與產業政策相配合,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調整信貸結構。
在對各個產業調整的支持上,銀行必須保證資源集中度以及使用效率,這就要求銀行改變過去的粗放式經營模式,走向集約化經營道路,在經營實踐中堅持以效益為中心,注重各要素的優化配置。
實體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離不開銀行業的大力支持,銀行業應控制總量、優化結構,以信貸規模的結構優化帶動經濟結構的邊際調整,改變經濟增長對粗放經營的路徑依賴。
改革開放以來,銀行信貸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與信貸結構間的互動有力地支持了宏觀經濟的發展。一方面,產業結構決定信貸結構,界定了銀行信貸的投放分布;另一方面,信貸資金在不同產業間的布局也會導致產業結構的變動。為此,我國銀行業要逐步探索市場化的信貸管理模式,配合信貸業務的行業結構,優化信貸業務的資本配置,調整信貸業務的產品結構,滿足實體經濟的多元化需求,發揮信貸杠桿作用,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銀行業應加強經營要素的有效利用。在資產、負債、中間業務等方面實現集約化經營,提高資產質量,優化業務結構,以發展高效益、低風險的中間業務為重點。同時,著眼于提高銀行經營的服務質量,加快金融創新,拓建綜合性、多功能的業務體系。
中小企業以其在消費品生產領域的貢獻,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銀行業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主動調整信貸結構,積極推出針對性創新產品,加快建立完善中小企業征信體系,在控制風險的同時,滿足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
“十二五”時期,我國銀行業也要創新農村金融服務,增加對“三農”的信貸投放,擴大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扶持農村信用社增強服務能力,完善現代農業信貸擔保體系,逐步解決農產品加工企業和農民群眾的貸款難問題。
“十二五”規劃指出,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先導力量。金融政策的支持和創新,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有力保障。銀行業要提高對宏觀經濟和行業的分析研判能力,通過制定契合產業特點的信貸政策,有針對性地促進新興產業發展;通過實施差別化信貸策略,有效地緩解新興產業的融資需求;通過創新金融產品,為新興產業提供發展資金和多方面的金融服務。
銀行業應積極介入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產業,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等風險較大行業的信貸投放。把推進金融創新、實現戰略轉型、開發綜合經營和發展綠色金融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綠色增長與綠色轉型。
綜合化經營——全面提升服務,創新經營模式
金融創新的深入、資本市場的崛起以及外資銀行的介入為銀行的發展帶來重重壓力,未來的銀行業更是肩負著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任。銀行業要全面提升服務經濟的能力,建立核心競爭力優勢,創新經營模式,開拓中間業務領域,審慎完善風險管理,推行綜合化經營模式,更好地發揮其支柱地位。
對銀行而言,探索混業經營模式,是應對制度環境、市場環境變化的良策。金融機構可以利用多樣化經營所形成的規模效用降低成本,從多種渠道彌補經營范圍的局限,促使銀行服務手段多樣化,確保對客戶的綜合服務能力,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對此,銀行業必須進行業務綜合化改革,由分業經營向混業經營穩步過渡。在傳統的銀行業務和資本市場、保險市場的交叉領域創造新的金融工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提高業務競爭能力。在充分發揮綜合化全能銀行優勢的同時,做好風險隔離和管控工作。在具有較高風險的自營交易、對沖基金、衍生產品等業務方面謹慎介入,嚴格控制證券業務杠桿率、風險敞口及關聯交易,維護金融體系穩健運營。
長期以來,利差收入是我國商業銀行最主要的盈利來源。銀行業要實現順利轉型,首要在于收益結構的調整,由利息收入為主導轉變為利息收入與非利息收入并重,這就要求銀行業進一步豐富中間業務收入來源。一方面充分發揮科技對中間業務的支撐作用,加快金融電子化建設;另一方面積極進行中間業務產品的研發和創新,以市場為導向,勇于突破傳統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經營范圍和模式。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市場潛在需求,研究市場消費心理,分析市場發展趨勢,審慎開展金融創新,提高投資銀行、電子銀行、銀行保險、資產托管等新興業務的占比,將西方商業銀行中先進的創新工具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設計、開發出符合中國消費特點的中間業務種類,開拓傳統信貸業務之外的利潤增長點,創造出具有較強穩定性的盈利模式和發展路徑。
金融混業經營的趨勢必將引致監管制度創新的需求。首先要完善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機制,形成“三會一層”之間的有效制衡。穩步推進機構扁平化和業務垂直化管理,構建業務條線清晰、職責分工合理、管理運行高效的組織體系,建立有利于持續創新和不斷改進金融服務的管理架構。其次要增強全面風險管理理念,對系統風險和非系統風險進行全面客觀的認識,針對不同業務風險實行差別化管理。最后要不斷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創新風險管理方法。有效防范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的信用風險和創新業務的潛在風險,提供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有力抵御金融創新風險。
(作者單位: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