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祥,現為沈陽華夏飲食文化博物館館長,大校軍銜,專業技術四級。1993年參加首次在我國舉辦的世界烹飪大賽,一舉奪得團體和個人兩項特別金獎,同年被授予“烹飪大師”稱號。2002年開始潛心研究中國飲食文化,并成立全國第一家飲食文化博物館,首次提出仿真環保菜系列理念,并創制盛京滿漢全席,成為此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三位傳人之一。
有資料介紹,現在職場上的人群中處于亞健康狀態的達70%以上,主要表現是感覺工作壓力大,吃不下飯,睡不好覺。這些現象,即使到醫院體檢,也很難查出毛病,可事實上卻存在著重大的健康隱患。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亞健康狀況。
不久前,在“東北國際心血管論壇”上,專家已經宣布,目前東北地區心臟病的初次發病年齡較10年前提前了5歲。許多40多歲的心血管病人鈣化程度接近10年前60多歲的程度,而其中有17%是由于生活飲食習慣和工作壓力而引起的。也就是說,原先老年人的“專利”心血管疾病已經慢慢轉向年輕人,這是一個很令人不安的現象。這其中,除了缺乏運動、心理壓力過大等因素外,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職場人忽視了對自身飲食的考究。他們經常是在忙忙碌碌中“對付”一口,一旦有了空閑和興致,又推杯換盞,暴飲暴食。這對身體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所以,我告誡在職場中打拼的年輕人,要想在職場取勝,一定要先讓自己吃好。有幾點是需要把握的:
首先是吃要“應時”。俗話講,人是鐵,飯是鋼。人不吃飯絕對不行。因為人體是一個新陳代謝的綜合體,進入人體的營養素,通過化學變化,分別形成對人體有用的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等,然后變成我們的肌肉、血液,使我們能夠維持生命的運行。但這些營養素一邊補充轉換,一邊流失和排除,一般這個過程在3-4小時左右,所以我們習慣于每天三餐是有科學根據的。如果已消耗的能量得不到正常補充,就需要調動身體平日的積蓄來維持體內的代謝。長此以往,就會入不敷出,對身體造成傷害。現在推崇的“節食”、“避谷”等所謂養生療法是缺乏科學根據的。
第二是要吃好。常言道:“病從口入”,可以說,我們80%的病是“吃”出來的。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食品和飲食的衛生與安全。有人迷信高檔酒店,以為到那里吃才安全,有人迷信高檔食材,以為光吃海參、鮑魚、大蝦,就可以健康。可你知道怎樣加工才能保持營養、怎樣的食品結構才適合你的體質嗎?還有人覺得自己隨便到路邊小攤吃飯,問題不大,可你知道,那些快餐、盒飯的原料和加工有多少能夠衛生和新鮮嗎?不吃不對,吃錯了危害更大。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忽視這人生安全的“第一關”。
第三是吃出健康,吃出文化。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可見“吃”在中國文化中所占的位置。從現代人的理念上講,“吃”不光要解決吃飽、吃安全、吃美味的問題,還要能夠吃出健康、吃出文化。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一個飲食大國。可以說人類發展的歷史與飲食密切相關,從遠古時代的刀耕火種、茹毛飲血,到現在的山珍海味、饕餮盛宴,記錄了人類文明的文化傳承。在當今,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珍惜和關愛生命與健康,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與享受,于是“吃”就不單單是溫飽和“解饞”的問題,而是要能夠實現健康養生和精神滿足。其實,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中,已經包含了眾多這方面的內容,我們的祖先,在創造人類文明的歷程中,同樣留給了我們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它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瑰寶。可以說,在職場中注重飲食文化,講求飲食文明,是一個企業、一個員工高素質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