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端陽
人們常說,金錢是福也是禍。譬如一枚小小的硬幣,看似微不足道,但在特定的情況下卻可以測試人的心靈,檢驗人的素質,指引人的成功。筆者收集了這樣幾個有關“一枚硬幣”的小故事,說來給大家聽。
故事一:一枚硬幣“鑒”官德
清代順治年間,南昌有一個年輕的秀才住在京城準備應考。一天,這個青年信步走進延壽寺街一書鋪,正當翻閱的時候,旁邊有位少年購書時不慎將一枚硬幣掉在地上,正好滾到秀才腳邊,他便悄悄移步,把錢踏在腳底,等那少年走開,他馬上俯身將錢拾起。此事碰巧被坐在一旁的一位老翁看見,只見那老翁走到秀才身邊,問了姓名后冷冷地笑了笑,便離去了。
后來,這位秀才得到江蘇常熟縣尉官職,他一路風塵趕到南京,向省府門衛遞上拜見上司的揭帖。可一連數次,都沒得到接見。青年急了,再一次要求門衛向上司稟報。門衛傳上司湯斌的話:“你不必前去常熟任職了,你的名字早已寫進彈劾免官的奏章了。”他心頭一驚,猶如一盆冷水從頭上澆下,便不服氣地問門衛:“湯大人彈劾我犯的是什么罪?”門衛稟報后出來回話:“貪財!”青年急忙辯解:“我還沒有到任,怎么會貪財?一定是湯大人弄錯了。”遂請求當面陳述。門衛稟報后,又出來傳達口諭:“你不記得在京城書鋪中的事了嗎?當秀才時尚且貪愛小錢,若僥幸主政一方,能不搜刮民財貪贓枉法嗎?請馬上解下官印離開,免得當地百姓受害。”這時,秀才猛然想起當年在書鋪中問他姓名的老翁,原來正是時任巡府的湯斌。于是,他只好自認冤家路窄,滿面羞愧地棄官而去。
正如古人所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故事二:一枚硬幣“助”業成
古時候,有個學生進京考試,但信心不足。先生為了使他找回自信,在啟程那天把他帶到一座古廟前,拿出一枚硬幣,對他說:“我把這枚硬幣拋上天空,落地后如果正面朝上,你就能金榜題名,榮歸故里;如果是反面朝上,就是相反的結果。”學生誠懇地朝古廟磕了幾個響頭,再朝京城方向膜拜一陣后,望著老師將那枚硬幣拋向空中。結果硬幣正面朝上。學生非常高興,認為此行定傳佳音。
學生進京城考試時,保持必勝的心態,結果中了狀元。新科狀元榮歸故里時,那位先生已經外出。在他的住處,學生看到了那枚硬幣,后發現那硬幣是兩個銅板粘貼而成的,沒有正反之分,不管哪一面都是正面。這時,學生明白了先生的良苦用心——用這種方式來改變自己的心態,使其由悲觀變為樂觀,由動搖變為堅定,從而一舉奪得狀元。
這枚硬幣對他起到了“信心杠桿”的作用。因此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
故事三:一枚硬幣“獎”敬業
有一次,香港著名企業家李嘉誠先生從家中出來,正當秘書為其彎腰開車門時,不小心從衣袋里掉出一枚硬幣。而這枚硬幣又滾落到路邊的井蓋下面。旁邊的一位侍從急忙趕來,彎腰揭開井蓋,小心翼翼地去尋找那枚硬幣,費了好大勁終于找到了那枚硬幣。李嘉誠先生當場獎勵了這位侍從100元港幣。事后有人不解,以為“落井”的這枚硬幣有特殊功用,而它其實就是一枚普通的硬幣。
那李嘉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他說,當別人的財富受到損失時,我們都有責任去幫助他,特別是作為一名服務人員更是責無旁貸;而100元港幣則是對這種敬業精神的鼓勵,數量不在多少,精神難能可貴,我們在職場中正是要倡導這種敬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