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周刊:近幾年,去南沙的漁船有減少的趨勢,原因是什么?
趙中社: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距離遙遠,而這幾年柴油價格又上漲。國家有柴油補貼,但補貼的數量是遠遠不夠的。海南是按照11000艘船補貼的,實際上是27000艘左右。
11000艘是2002年建立數據庫時候的數量。當時,有兩個原因讓這個數據不準確:一、當時海南還收特產稅,很多漁民為了逃避稅收,沒有登記。二、在2002年,海南省的生產力非常落后,和兄弟省份相比,它船的數量、質量,都與這些省份不可同日而語。當時,兄弟省份基本上都是鋼鐵船了,而海南還是以木船為主;兄弟省份都是大船,海南都是小船。到現在,我們百噸以上的船,也就2000艘左右。而主管部門恰恰是根據這個來確定柴油補貼的。
第二個是安全原因。在中沙、南沙,菲律賓等有關國家常對我們漁民襲擾。我們在九段線內捕魚,是合法的,那里也是我們的傳統漁場,他們抓捕甚至打死打傷我們的漁民,危害漁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我們對南沙開發的思想,也要與時俱進。中央過去的提法是“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可是,中國擱置爭議,人家不擱置爭議啊;你要共同開發,人家不跟你共同開發,人家跟西方的石油公司共同開發。所以,現在的指導思想,應該是“主權屬我,自主開發、積極作為”。
中國新聞周刊:“積極作為”,應該體現在什么方面?
趙中社:我覺得無論在油氣資源開發方面,還是在漁業資源開發、旅游開發,各種各樣的經濟活動,應該齊頭并進。當然,作為海南省來說,首先是漁業,這是我們傳統的產業。海南省25萬漁業勞動力,27000艘船,相當大的一部分漁民是沒有土地的,海洋就是他們的土地。耕海牧漁,是他們與生俱來的權利。要在這方面扶持他們。
首先,要建立起一套針對漁民的補貼體系,這和農業的補貼是一樣的。要提高柴油補貼的力度;對漁民造船也要補貼。目前,造船國家是沒有補貼的。木船換成鐵船、小船換成大船,也應補貼。
其次,除了捕撈,我們還應發展養殖,耕海牧漁,屯海戍邊。我們已經在西沙和南沙的美濟礁有了網箱養殖,技術成熟,經濟效益目前還有些問題,因為規模太小,而路途遙遠。如果國家能扶持一下,網箱的投資和魚苗的補貼跟上去的話,三五年會形成可觀的利潤。
第三,國家要繼續切實保護漁民的合法權益,特別是生命財產安全。黃巖島是我們傳統漁場,菲律賓竟然用軍艦對付我們手無寸鐵的漁民!
第四,要完善南海的漁業基礎設施和生產生活設施。在這方面,我們遠遠落后于周邊國家。我去過南沙三次,分別在2010年、2011年和今年,每次都在6天以上。我看到周邊國家非法侵占我們的島礁,在上面建了機場、電訊,各種基礎設施都有。要開發西南中沙,基礎設施建設一定要跟上。否則,來臺風的時候,到哪里避風?加油、加水、加冰,到哪里補給?漁民頭疼腦熱,到哪里看病?
此外,還要發展漁業生產安全設施,如通訊設施、漁船配套的安全閥等。我們曾經一次性給全省6000多艘漁船裝了北斗系統。北斗非常好,能夠準確地查電子海圖,定位,出問題可以一鍵報警,可以發短信,不受天氣影響。漁業安全生產兩大因素,一個是通訊,一個是組織管理,都應該大力扶持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