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的另一端,新西蘭南島基督城,程云正在教她的學生們學習寫小篆,“‘日’在圓圓的太陽里面點上一只眼睛,‘月’像一輪半圓的月亮。”學生中包括坎伯雷大學的在校生和普通居民。“小孩到中年人,各個年齡段都有。”程云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學生們普遍對漢字興趣濃厚,總有問不完的問題。但很多洋學生們習慣用左手寫字,這讓程云很頭疼。
程云是華中科技大學在職研究生,09級,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通過一系列學校的初步選拔及中國國家漢辦的筆試和面試,最終與另一名同學一起從同校70多名應征者中脫穎而出,繼而被派到坎伯雷大學孔子學院任教,成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志愿者”。
“中文教學、英語、中國文化、才藝、應變能力,什么都考。”程云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憶當初的選拔考試。她從小愛習書法,也許是她的那幅隸書《風華正茂》最終為她贏得了這次出國任教的機會。
坎伯雷大學孔子學院建于2009年11月,由坎伯雷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共同承辦。2009年也是孔子學院全球發展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年,至該年年底,全球孔子學院已超過250所,提前超額完成了漢辦在2005年提出的“2010年在全世界范圍內建立100所孔子研究院”的預期。
序幕
根據國家漢辦的解釋,孔子學院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大學,而是國家漢辦在世界各地設立的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與國學的教育與文化交流機構,一般設在國外大學和研究院之類的教育機構內,任務是“給世界各地的漢語學習者提供規范、權威的漢語教材和最正規、最主要的漢語教學渠道”。
出于“世界對學習中國語言和文化不斷高漲的需要”,中國于2002年開始醞釀在海外設立 “孔子學院”,這出自時任國務委員陳至立的提議。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即將成立之前,時任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在北京語言大學的孔子像落成儀式上解釋:孔子學院并非專門研究和推廣儒家文化,而是以孔子之名在全世界推廣漢語的文化教育機構。
2004年11月21日,第一所孔子學院在漢城舉行掛牌儀式,漢城正式改名首爾后,該院也定名“首爾孔子學院”。不同于此后的孔院申辦模式,這所孔子學院由漢辦“委托”韓國漢中文化協力研究院建立。時任中國教育部部長周濟在剪彩儀式上說,選擇韓國建立第一個“孔子學院”,因為兩國之間在文化教育交流上有雙方互動的特點,“教育部將大力支持孔子學院的教育和文化推廣工作”。
韓國“孔子學院”成立不久,首先建立了一個包括五千多冊中國文化和漢語圖書的資料室。幾年內,除提供少兒漢語教師培訓以及學院內的常規漢語和中國文化教學,首爾孔子學院還拓展了一些項目,例如為企業提供語言及文化咨詢服務。
僅僅不到一個月以后,位于美國華盛頓的馬里蘭大學也正式與南開大學合作開辦了孔子學院,次年3月正式招生開課,成為美國乃至北美第一家孔院。“馬里蘭大學的校長穆德在任的時候搞的。當時使館跟美國大學說要辦孔子學院,你們要辦的話可以申請。穆德有興趣,去申請。使館覺得馬大是馬里蘭州大學系統,還是華府附近最大的公立大學,這不挺好嗎。兩邊一拍即合。”馬里蘭大學孔子學院副院長崔建新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到2010年,該孔子學院及下屬的孔子課堂擁有各類注冊學員約460人。
2005年開始,孔子學院開始在世界各地萌芽。5月,大洋洲第一所“孔子學院”在西澳大利亞大學成立;6月,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建立歐洲第一家孔子學院;12月,非洲第一所孔子學院在肯尼亞正式揭牌。2006年底,全球“孔子學院”已突破100所。2008年和2009年,南美洲及中美洲也相繼建立了孔子學院。
擴展
數量增長的同時,一些孔子學院在人員配備上卻并不充裕。美國羅德島大學孔子學院的專職教師僅有一人,由合作方浙江大學派遣,不僅擔任社區和中小學課外漢語教學人物,也承擔羅德島大學部分中文教學任務。“在孔院的教學方面,中方提供教師、教材和資金,美方則具體制定教學管理、計劃和教學大綱。孔院主要采取聯合招生,跟大學的中文專業共同招生開課,有時也會在當地的報紙上刊登廣告。生源方面,羅德島大學主要為美籍學生,華裔為少數。”羅德島大學孔子學院院長何文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相比于此,新西蘭坎伯雷大學孔子學院的工作人員較為完善,除院長胡泓外,還有兩名國家漢辦派遣的正式公派教師和包括程云在內的三名志愿者教師。該學院于2009年落成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曾親自授牌剪彩。
“大學里開辦的孔子學院,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支持大學的中文教學。”程云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除在孔子學院給學生上課外,她也參與大學里的中文口語課和中國文化課教學。“口語課的內容一般都是自己準備,外國的學生們和中國的不太一樣,他們很愛交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程云說。
孔子學院在全世界的創辦,發展最迅猛的還是美國。截至2011年底,全球已有10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350余所孔子學院,僅美國就有81所。2011年一年時間里,美國孔子學院共開設漢語課程6127班次,注冊學生近16萬。
在此背景下,一些美國名校先后設立孔子學院的舉動自然會受到廣泛關注,比如美國斯坦福大學、芝加哥大學等,但這些大學內的孔院多為研究性機構,基本上不提供語言教學、推廣等工作,創辦以后就“等于一個空架子,目前看不到任何內容,”一位在華盛頓某大學任教的公派漢語教師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公派教師種一凡也對《中國新聞周刊》證實,哥倫比亞大學的孔子學院“好像與別的不太一樣,是研究性的,而且剛建不久,好像沒有什么老師來”。而在漢辦的官網上,關于哥大和斯坦福大學孔子學院的介紹只有寥寥幾筆,與其他孔院翔實的信息介紹對比鮮明。
而任教于孔院的志愿者老師,除英語應用能力和漢語教學外,必須擁有“一技之長”。“孔子學院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就是普及和傳播中國文化,除教課外,教外國學生使用筷子、做中國飯、欣賞中國畫、學唱中文歌曲、欣賞中國音樂、了解中國朝代歷史等等,是語言之外最為重要的授課內容。”曾在波士頓大學任中文教授,并參與過波士頓大學孔子學院創辦的胡萬立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例如坎伯雷大學的文化特色項目是“中國茶坊”,每周二和周四開放,每次一小時,在校生和社會人士均可參加。大家圍坐在一起喝中國茶,聊漢語,類似于在中國大學里開辦的英語角。“中國茶坊”也是安麗最喜歡參加的活動。土生土長的新西蘭基督城女孩安麗在坎伯雷大學中文專業就讀,她在孔子學院學習葫蘆絲和中國繪畫,功夫的水平“能跟3個男人對打”,安麗笑道,“漢語很神奇啊,中國也很神奇。”她正在申請獎學金,希望能到中國生活一段時間。安麗也會參與孔子學院進社區宣傳漢語、招收學生的工作。她有時候會去當地的高中教學生漢語,“我的漢語不是太好,但是教這些學生已經足夠了,”安麗用流利的中文說道,語氣里有中國式的謙虛。
質疑
孔子學院的快速發展引來了意料之中的質疑。程云任教的坎伯雷大學政治學教授圣安妮.瑪麗.布拉德利曾對媒體表示,“(孔子學院)他們擁有很多空間……但是這些空間總是有禁區的,而且禁區還很明顯。可是,(我認為)學術界是不應有禁區的。”與此觀點類似,2010年174名芝加哥大學教職人員提交聯名信,反對在沒有經過校評議會批準的情況下建立孔子學院。當然,也有學者持相反意見,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歷史學教授兼孔子學院聯合院長肯.哈蒙德對媒體表示,這所大學就曾舉辦過西藏歷史和1949年國民黨撤退至臺灣問題的研討會。他說,“還沒有任何人和我們說,‘嘿,不要討論這個,’或者‘這是敏感話題,最好免談’等。而且我們的立場一直都是是非自有公斷,僅此而已。”孔子學院的世界拓展之路在各種爭議和贊同聲中繼續行進,直到2012年 5月24日,美國國務院則以簽證類型為由,要求孔子學院中國教師限期離境。
實際上,按照中國國家漢辦規定程序,世界范圍內每建立一所孔子學院,都由當地大學或教育機構提出申請,漢辦通過審批后,根據當地情況提供5萬至10萬美元不等的啟動資金,孔子學院的日常運營由申請方以及中方合作大學共同管理,運營金額也是由漢辦和申請機構按照1:1的比例一起承擔。
而支撐孔子學院教學最重要的師資力量,則由中方的合作大學提供。區分于派往各地大學任教的公派教師,被派往孔子學院的老師有一個特別的稱號“對外漢語教師志愿者”。這些志愿者教師由國家漢辦統一選派、并按每人每月1000多美金發放工資補貼。有些志愿者住在當地人的家里,程云跟另一位同事一起住在孔子學院的合租房。“節約點的話,還是可以攢下來一些錢的”,至于能節約多少,程云說,她從來沒有算過,因為“出國前漢辦就會提前把8個月的補貼打到卡上”。
就在孔子學院中國教師被要求限期離境之后不久,美國又發出聲明緩解了事態。雖然如此,該事件仍然對廣布海外的孔院中國教師產生了深深的影響。
在英國諾丁漢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姚樹潔看來,到目前為止,大學方面對孔子學院還是比較支持的,但看法也比較多。“不能鋪天蓋地到處建立孔子學院,要選擇比較好的大學和中學,辦一所,鞏固一所。”姚樹潔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希望孔子學院總部能多多聽取外方的意見,做到互相尊重。不要把中國的那一套管理辦法直接套用到西方的孔子學院里。”
據漢辦統計,2011年一年內,全球新增的孔子學院就有36所,新建131個孔子課堂,8000多名教師與志愿者奔赴多個國家教授漢語。
(實習生 祝偉 王燁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