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的普及,博客、微博等媒介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人習慣從網絡中吸取知識、信息和思想。此現象引起了人們的不安,專家們指責網絡的碎片化與系統知識沖突。更有極端的,則說網絡式的閱讀學習不叫閱讀學習,讀紙質書才叫閱讀。
到目前為止,這些指責似乎還未得到有力的反駁。網絡知識寶庫,其主體仍是由紙質媒介提供的,百度百科、互動百科等平臺的內容少有網絡人立言立法;雖然有無數仁者、義者、新聞爆料人通過網絡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法律援助和正義維權,提供了大量的新聞,但傳統媒介仍是一個巨大的存在;雖然眾多的作家、學者、知識分子上網沖浪,介入網絡寫作,但博客和微博還未能展現新的文化形態。網絡媒介反而將一些知識人的短板、反智和私心暴露無遺,網絡媒介尤其作為口水戰場讓人們深惡痛絕。
因此,在很多人看來,網絡只是一個玩具。人們被告誡說不要成為“網癮者”“微博控”。人們上網,其思維仍是傳統的,比如“求證”“求辟謠”“希望盡管發布官方權威版本”。
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絕大多數人對網絡媒介的態度是保守的。這反證我們在傳統的媒介中活得還算踏實,或者說,傳統媒介跟我們數十年的人生習慣是相匹配的。傳統生活、權威、朋友、敵人、知識、虛構等等,一目了然。現在,需要放棄這些心理習慣,在手機、電腦、iPad等上面工作、學習、生活、交流,一切都不確定,正如“孤家寡人”一樣的感覺,像是進入了大海或沙漠,費時半天一天,無所收獲。
最近,有結論認為博客、微博等網絡生活的高潮已過,似乎大家玩了一陣后,又將回歸傳統的常態。
事實上,我們的保守雖然有道理,但過于謹慎、守成了。文明的發展,無論什么目的,它確實堅定不移地向前,并把我們帶入一個新天地。在網絡語言沒有應運而生時,有人還對西化的漢語不以為然,認為只有用如傳統可誦可吟的漢語寫作才叫真正的文章;時至今日,只寫這種傳統式文字的人越來越少了。在袖珍本等圖書出現時,薩特這樣的哲人都反對過,以為人人口袋里裝著的一本書根本不叫書。本世紀初,一大批中國作家痛苦地面臨換不換筆的選擇,即是否改手寫為電腦鍵盤寫作。但文明生活及其模式的變化,不以個人的意志情感為轉移,它是合眾的探索,是眾人的創造。
不用學者考證,我們稍知歷史,就理解文明的棲息地一直在遷移之中。從結繩,到泥版、甲骨、金石,到竹簡、羊皮,到紙帛,文明的載體、工具或媒介在數千年間發生的幾次變化多是革命性的。我們可以想象,文明每一次喬遷,都帶來了一些人的不適應,帶來了保守主義者的拒絕;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帶來了新生。
談論網絡文明的革命性變化為時尚早,但它確實跟傳統媒介的幾次變化有同有異。相同者是,它們的漸次出現,都意味著較前者使更多的人可以分享文明的果實,可以參與文明的創造。紀事的繩結只能掌握在少數幾個人手里,甲骨、金石只能放在守藏室里,竹簡笨重得能讓拉它的牛大汗淋漓,羊皮、絲綢、紙帛是輕便了,但也難以做到普及、隨時取用。只有網絡,可以抵達每一個文明參與者個體。
在這個意義上,博客、論壇、微博等等,幾乎使文明回到了其本體狀態。文明的本體是自由,但其發展卻是通過散亂、權威之間的循環以領悟并抵達這一本質自由。歷史上,就有一個人人可以面對天地自然的時期。后來的變化眾所周知,上古的“絕地天通”收回了個人的這一權利,個人是通過國家、邦國、家庭、王公貴族、士大夫、學堂知識等一個精致的等級秩序來獲得對人生、天地的理解。至于今天,我們很多人都是從詞典里認識動物植物的名字,從專家學者那里獲得對有關身心的知識,從官方那里獲得事件的真相……網絡媒介的日新月異可以說改變了這一傳統,它在挑戰人們,也在吁請人們,需要而不依傍萬有,自我立法,自我規定,自我認知。
對我們的文化來說,網絡社會是回到“絕地天通”之前:民神雜糅,不可方物;人人作享……人人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跟他人、天地通聯,從而成為獨立自由的個體。英特納雄耐爾的斗爭似乎確是最后的斗爭。對網絡的壟斷或封鎖,甚至仍懷著此前的知識傲慢如紙質思維的優越,都是一種絕地天通的行為。
具體到微博等媒介,我們可以說,它不僅僅是一個玩具,它還是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就像文明的棲息從甲骨、金石、羊皮向紙帛遷移一樣,我們注定要移駐到電子媒介中,我們要在數字化生存中創造并檢驗自身。微博等等承載著重要的功能,從中生長出當代人的知識、信心和存在感。傳統大廈沒有顛覆,而是因此新成員的加入獲得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