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兒童節(jié)之前,教育部發(fā)布《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其“說明”中明確提出實施《指南》的第一個原則:遵循幼兒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jīng)驗的需要,嚴禁“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
這樣的規(guī)定十分及時。可以說,中國的幼兒園教育已經(jīng)嚴重地誤入歧途,也即,畸形地偏向于知識傳授。相當多幼兒園的教學內(nèi)容“小學化”,幼兒園孩子的數(shù)學、英語、識字能力,堪比小學生。這些幼兒園的做法毒化了教育氣氛,望子成龍、而幼兒園沒有這些課程的家長們,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乃讓孩子上園外的語、數(shù)、外培訓班。
但這只是中國的教育體系目前高度扭曲的一個表現(xiàn)。事實上,大學之前的教育體系,普遍地存在著知識下壓趨勢。比如,小學教育中學化,所謂名校,就是把中學的部分內(nèi)容下壓給小學生,尤其是數(shù)學、外語。小升初的擇校考試,所謂的好中學在錄取考試中,加入相當數(shù)量的中學課程內(nèi)容。
由此,所有孩子被投入高強度的競賽。然而,這是一場“錦標賽式競爭”,孩子們競爭的所謂好位置,數(shù)量其實是固定的。不管孩子投入多少心血,哪怕是過量投入,最后的結果其實一樣。但是,一旦這樣的競賽啟動,每個人不甘人后,就會展開一場不斷升級的競爭投入,孩子們要付出的時間成本被輪番提升,家長的金錢支出也急劇上漲——這正是過去十年發(fā)生的事情。
可悲的是,沒有任何孩子、家長從這樣的競爭中獲得益處。從社會層面上看,這樣的競爭也絲毫無助于提升整體教育質量。相反,它只能導致教育質量的普遍下滑,原因很簡單:它讓教育的功能日益狹窄,收縮在純粹知識灌輸和應試上,教育的其他功能被排擠。至少可以觀察到這樣一個結果:今天的大學生平均水平,比十年前下降了,而不是提升了。
其實,整個社會已意識到這種競爭的無意義。因此,前一陣,一篇提及德國等歐洲國家禁止開展學前知識性傳授的文章,廣泛流傳,并引起父母們的極大共鳴。但是,僅靠家長的自覺,幾乎很難走出這種普遍的困境,學校、家長、學生已陷入十分典型的“囚徒困境”:所有人都是受害者,但沒有人愿意第一個住手。
惟有一次決絕的法律行為,也即,明確而普遍地禁止幼兒園學前知識性傳授的立法,才能中止孩子們在幼兒園所不得不進行的毫無意義的惡性競爭。這個《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顯示了這樣的意圖,但它只是一個指南,對于幼兒園沒有多大約束力,因而,對于遏制幼兒園的小學化難以收到明顯效果。至于小學、中學階段之偏差,教育主管部門也無意拿出任何可行的方案,予以校正。
如果把目光投向大學以上教育,則可以發(fā)現(xiàn)一種相反的趨勢:大學教育高中化,包括博士生在內(nèi)的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大量缺乏學術能力的大學、院系、教師盲目招收研究生,導致研究生規(guī)模迅速擴大,學術水準則迅速下滑。
可以說,從幼兒園到博士生,當下中國的整個教育體系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全社會需要對教育現(xiàn)狀進行反思,對教育理念進行大討論,重新確定教育目標,重新設計各個層級教育之內(nèi)容。
這其中,教育的目標至關重要。教育體系目前的諸多嚴重問題,都可以歸結于目標之扭曲,至少在現(xiàn)實中,各級教育機構均集中于知識的傳授,而缺乏“立人”教育,也即缺乏基本的人格教育,沒有充分地教導孩子如何成為完整的人,健全的人。教育體系中也沒有足夠內(nèi)容教導孩子習得基本的禮儀,掌握與人得體交際之道。學校雖普遍開設思想品德課,但相關內(nèi)容過于粗疏,且不乏諸多學生無法理解、普通人也根本做不到的高調(diào)道德。這方面教育內(nèi)容之無力、混亂,讓老師、家長、學生一致忽略人格養(yǎng)成,而把注意力集中于知識的灌輸。而由此培養(yǎng)出來的青少年,其精神狀態(tài)、行為方式,均不能讓人滿意。
鑒于此,中國教育需要體系性變革,變革的核心是設計合理的制度,走出知識傳授崇拜,讓教育走上“立人”之路。為此,一方面,必須大幅度降低知識傳授分量,把孩子從無謂的競爭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對語文課和思想品德課進行大幅度變革,增加禮儀、文化、歷史、中西經(jīng)典閱讀等方面的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