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往往是在多種力量的不斷推動下發(fā)生的。讓我們回顧一下促進中美建交的經(jīng)典瞬間——
1971年4月,中國邀請美國乒乓球隊訪華,首先在民間開啟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的大門。這種“乒乓外交”被稱為“小球轉(zhuǎn)動了大球”。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周恩來總理等中國領導人到機場歡迎。尼克松走下舷梯,主動與周總理熱情握手。周總理說:“你的手伸過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啊!”
當天,毛澤東主席在中南海會見了尼克松。2月28日,中美兩國在上海簽訂了《上海公報》,奠定了兩國關系正常化的基礎。
然而,中美兩國尚未來得及實現(xiàn)關系正常化,尼克松就因“水門事件”提前下臺。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也就暫告一個段落了。直到1978年7月,中美兩國代表才在北京開始建交談判,談判的關鍵是臺灣問題。幾個月后,中美建交終于敲定。12月16日,中美兩國發(fā)表《中美建交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報》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中美建交,標志著西方國家對新中國國際地位的認同,為新中國融入國際社會、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