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愛玉,玉文化對中華文明的影響深遠而巨大,它幾乎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精美的藝術
玉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一種美麗的石頭。玉石的種類非常多,有白玉、黃玉、碧玉、翡翠等,玉石經加工雕琢就能成為精美的工藝品。中國的玉雕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件鎮館之寶——翠玉白菜,它由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綠的玉石雕刻而成,工匠把綠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灰白的部位雕成菜幫。這棵白菜與真白菜大小相仿,看起來青翠欲滴。許多人到臺北故宮,第一個要看的就是這棵“菜”。
神明的使者
在遙遠的古代,人們對世界還沒有形成科學的認識,玉常常被認為是溝通人與“神明”的祥瑞之物。玉被賦予某種神秘的力量,加入到禮儀、祭祀和巫術的行列,來幫助人們驅疫辟邪,攘除災禍。巫師借以與天地山川、祖先神靈溝通的玉多為玉璧、玉琮,因為其外形與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相吻合。
權力的標志
古時候,加工完成一件玉器往往要花很長的時間,且玉石本身很珍貴,因此佩玉的只是少部分人。玉成為了權力的標志、身份的象征。就連駐守邊關的將領的調動都要用“玉”為證,借以表達天子的旨意。周朝時,有這樣兩種玉器,即環和玦:駐守邊關的官員,若收到的是天子派人送來的玉環,就表示可以“還”,可以回家;如果收到的是有缺口的玉玦,則意味著天子對這位官員大為不滿,玦與“絕”同音,該官員一定兇多吉少了。
吉祥的寓意
“玉”字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吉祥的字眼。我們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如:玉容、玉面、亭亭玉立、金玉良緣、珠圓玉潤等。中國的玉器往往都有一個好聽又吉祥的名字。如大猴背上爬一小猴,寓意為“輩輩封侯”;蓮花和魚雕在一起,叫做“連年有余”。在這里它們不僅是一種裝飾,也是一種心靈的寫照,流露出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
精神的象征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進攻,文天祥輾轉抗戰,最終被俘。元世祖決心勸降文天祥,但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面對南宋山河破碎和朝廷的軟弱,他痛心疾首;面對敵方誘降的優厚條件,他不為所動,“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真正將玉的品格和中華民族的氣節融入了自己的靈魂。他在監獄中度過了三年,最終被處死。人如玉,玉如人。可敬可嘆!
玉的精神已經深深地融入炎黃子孫的血脈之中。它像一顆耀眼的明珠,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放射出燦爛的光輝,成為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
(責任編輯:徐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