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工作是神圣的,教師常被人們比作園丁、春蠶、紅燭等;教師的教學生活也是豐富多彩的,他們在自己的方寸舞臺上演繹出不同的精彩。
水上擺渡
“石老師來嘍!石老師來嘍!”大龍湖畔的晨霧中,6個背著書包的孩子歡呼著。不遠處的田埂上,出現了一位穿褐色衣衫的中年人。中年人點完名后,招呼孩子們來到湖邊,岸邊停著一艘小船,他雙手扶住船舷,讓大一點的孩子先上船,又把個頭兒小的抱上去,囑咐他們按前大后小的順序坐好。一切停當后,中年人起錨、撐槳,隨著一聲“坐穩了”,小船離岸而去。這位中年人,名字如一幅國畫——石蘭松,他是廣西南寧市上林縣大龍洞村刁望教學點的小學老師。
1985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刁望教學點唯一的一位老師病危,彌留之際,這位老師拉著昔日學生石蘭松的手說:“山里的孩子不能沒有老師,你回村里來當代課老師吧。”于是,石蘭松放棄了求學的夢想,選擇回到大山里。
在大龍洞村,交通極其不便,不少孩子因此輟學。一天,石蘭松凝視著自家門前的幾棵椿樹,忽然有了主意:把椿樹砍了,做一艘小木船,自己撐船接送孩子們上學!說干就干,不久小木船下水了。從這一天起,這名壯族鄉村教師,開始了自己的“擺渡”人生,他數十年如一日,堅持撐船護送學生上下學。
26個春夏秋冬,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像樹一樣,固守在貧窮的鄉村;26個寒來暑往,他記不清自己在水面上撐了多少個來回,只記得這么多年來已經撐爛了8艘木船。2011年,在第27個教師節來臨時,石蘭松成了大家心目中的“最美鄉村教師”。
快查查,還有哪些老師獲得這一殊榮,他們的身上又有怎樣的故事?
網絡助學
有這樣一位老師,一面教書育人,一面堅持通過互聯網為貧困學生募集愛心助學款,至2011年12月,她的團隊已募資272萬元,惠及998名學生,她就是人稱“英子姐姐”的劉發英。
在湖北省宜昌市長陽土家族自治縣當小學教師的劉發英,被山里孩子渴望讀書的目光深深觸動,但貧窮卻毫不留情地吞噬了許多山里娃的希望,這深深刺痛了她的心。
怎么幫助這些孩子呢?2005年9月,兩位助學志愿者的到來,給了她啟示,也讓她看到了希望。于是,一個全新的想法誕生了——“網絡助學”!從此,“網盲”劉發英開始學習上網,先在“心之旅”網站注冊了“英子姐姐”的網名,又笨拙地將幾名貧困學生的資料發布到網上。操作成功的那一刻,她欣喜若狂。
網絡是虛擬的,要想在網絡上獲取信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的困難就是網友們的不信任,以及同事和親人的不理解。
“英子姐姐”回憶:上網之初,一位網友以想資助學生為由要與我視頻對話,當我好意與對方接通了視頻時,對方卻說:“你就長這么個樣兒,還想騙錢?不要拿助學當幌子來騙我們,你要是差錢就說,我們給你捐。”這對我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我當時氣得大哭了一場。
但劉發英堅持下來了,并用自己的真誠和愛心感動了眾多的陌生人,也贏得了親人的支持。山里孩子的夢想,因為“英子姐姐”和一個個好心人的愛,在山路上蔓延開來……
看過中央電視臺2011年度“感動中國”頒獎典禮的人,一定對畫面中的這個家庭記憶猶新:胡忠、謝曉君夫婦到高原支教,把女兒也帶到了高原。是什么讓他們作出這樣的選擇呢?
一次旅行改變一生
2000年國慶長假,成都市石室聯合中學化學教師胡忠和音樂教師謝曉君夫婦,去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內的塔公草原旅游。草原的美景令他們傾倒,但更令他們震驚的是塔公鄉西康福利學校的艱苦狀況。眾多孤兒渴求知識的雙眼觸動了他們的心弦,于是胡忠下定決心:辭職,到孤兒學校來,當一名志愿者。這時,他們的女兒剛剛出生不久。12年來,胡忠拿著每月約300元的收入,以老師和父親的雙重身份,照顧著孤兒學校的143名孩子。
音樂教師艱難轉型
2003年,妻子謝曉君同樣放棄了城里的優越生活,帶著三歲的女兒也來到這里支教,并先后擔任生物老師、數學老師、圖書管理員和生活老師,頂替離開了的志愿者和支教老師。多重角色的轉換考驗著這位音樂老師。2007年春,她又主動去了位置更偏遠、條件更艱苦的木雅祖慶學校,當起了藏族娃娃們的老師、家長甚至是保姆。
塔公草原海拔3800多米,氣候寒冷,生活艱苦。這里惡劣的環境和艱苦的條件,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現在,即使是夏天,胡忠都要成天穿著棉襖,而謝曉君則落下了背痛的毛病,但他們用自己的愛和堅守為雪域高原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溫暖的天,他們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蓮!
其實,石蘭松、劉發英、胡忠、謝曉君等形象只是中國一千多萬中小學教師的縮影。看看你身邊的老師,他們又有著怎樣精彩的生活?快拿起筆,寫下你的發現和感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