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長》這篇課文是根據法國著名文學家雨果的小說改編的。故事中,哈爾威船長和機械師、大副有一段特殊的對話,描寫得十分精彩。要讀懂這段對話,不妨學著多問幾個為什么。
一問:對話為什么這么簡短,幾乎都沒有提示語呢?
文中哈爾威船長和機械師、大副的對話,幾乎都沒有提示語,除此之外,有的句子僅用一個詞表示,且特別分行顯示。雨果為什么這樣寫呢?我們不妨試著反過來推想,這里如果有了提示語可不可以呢?比如,這樣改一改:
“爐子怎么樣了?”船長問。
“滅了。”洛克機械師回答道。
“機器怎樣?”船長緊接著問,因為他知道,火一滅,機器無法運行。
洛克機械師說:“停了。”
加上提示語,一讀就知道不好。緊張感沒有了,船長的果斷、沉著、冷靜也沒有了。這種危急關頭,就需要這樣簡潔的表達,簡潔也是力量。可見,人物的對話要符合當時的場景。既然當時的環境如此危急,能否將這段對話再這樣改一改:
“洛克機械師在哪兒?”
“船長叫我嗎?”
“爐子怎么樣?火呢?機器怎樣?”
……
船長一連問了三個問題,看上去情況是很危急,也有了緊張感,但讓人感覺船長緊張得有些慌了,不知所措了。顯然,沉著鎮定的哈爾威船長是不會這么發問的。因此,文中的對話也要與人物的性格相吻合。同學們看,文中的這種“電報式”的語言看似簡單,其實里面蘊含著豐富的信息,這些信息需要我們細細揣摩才能品出其中的味兒來。
二問:哈爾威船長難道真的不知道船還能堅持多少分鐘嗎?
從這段對話中,我們注意到哈爾威船長在了解到爐子已經被海水淹了、機器停了以后,隨即問奧克勒大副:“輪船還能堅持多少分鐘?”在這里,我們不禁要問: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船長,難道他真的不知道輪船還能堅持多少分鐘嗎?答案是否定的。那既然知道,船長為什么會多此一問呢?顯然,船長要讓災難危機的所有信息都透明化、公開化,使得船上的每一個人都在第一時間得到完整的、及時的事件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人們的恐慌,從而穩定大家的情緒。同時,船長用他的威嚴,有力地給所有人傳遞出這樣一個信息:20分鐘里,只要大家有序撤離,所有人的生命都會有保障。這“多此一問”恰恰體現了船長的智慧與果敢。
三問:救援工作變得井然有序是因為那把手槍嗎?
“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同學們肯定對船長下達的這道命令印象深刻。在這里,我們同樣可以發問:后來的救援工作變得井然有序,難道是因為那把手槍嗎?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其實這道命令,真正的威力不在手槍上,而在“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的假設,它喚起男人的責任與義務,讓他們知道為保護婦女與兒童這些弱勢群體需要作出一定的犧牲!更何況,這婦女與兒童中也有他們的妻子兒女!另外,在對話中所有人都感受到了船員的訓練有素、紀律嚴明、業務熟練,面對災難,他們都那么鎮定沉著,尤其是船長,臨危不亂,富有謀略而且指揮有方,給了所有乘客能夠安全得救的信心和力量。這些才是后來的救援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原因!
其實,對于整篇課文,只要用心讀還可以問出好多個為什么。在閱讀中只有學會了多問,多思,我們才能領略語言文字的精妙所在。
(《船長》,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六年級上冊)
(責任編輯:徐 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