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須溝的變遷
在以雜耍曲藝聞名于世的北京天橋的東邊,坐落著因老舍先生同名話劇《龍須溝》而廣為人知的龍須溝。龍須溝的變遷仿佛就是一部北京通史,見證了這座古都興衰榮辱的每一幕。
今天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原崇文區)的金魚池小區,正是老舍筆下那條曾經又臟又亂的龍須溝的故址。其實歷史上的龍須溝是個水清魚躍的好地方,一直到清朝末年都有大片飼養金魚的水池。在中華民族進入風雨飄搖的二十世紀以后,大量污水不斷匯入龍須溝,政府無力修繕,周圍居民的居住環境也越來越差,龍須溝成了臭水溝,而龍須溝地區也漸漸淪為老北京最大的貧民窟。住在溝邊上,晴天時臭氣熏天,雨天時污水泛濫;老百姓被貧困、疾病、死亡威脅著,還常年受到苛捐雜稅和地痞惡霸的盤剝,生活簡直苦不堪言。
新中國成立以后,在人民政府的帶領下,轟轟烈烈的龍須溝治理工程開始了。沒過多久,龍須溝煥然一新:人們的居住環境好了,惡霸們也陸續被懲治了,龍須溝附近還修了小公園。龍須溝的改造實現了話劇《龍須溝》的主角、被舊社會逼瘋的老曲藝人程寶慶(程瘋子)的夢想:有一天,龍須溝“溝不臭,水又清,國泰民安享太平”。
“北京人藝”那些事兒
說起龍須溝,就不能不提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北京人藝”)幾代藝術家對話劇《龍須溝》的經典演繹。“北京人藝”是國家級的話劇院,它創建于1952年6月12日,由中國戲劇最高成就的代表——曹禺先生擔任首任院長,匯聚了一大批極富才能與經驗的導演、演員和幕后工作者。“北京人藝”經常演出曹禺、老舍、郭沫若和田漢等中國現代文學大家創作的經典話劇作品,自建院以來共上演古今中外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劇目三百余出。老舍先生的名劇《龍須溝》正是“北京人藝”的奠基之作,一經上演,立即成為一件轟動中國話劇界的大事,老舍先生也因為《龍須溝》一劇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的榮譽稱號。
地處王府井大街22號的首都劇場是“北京人藝”最主要的舞臺。始建于1954年的首都劇場是新中國成立后建造的第一座以演出話劇為主的專業劇場。直到今天,在首都劇場觀看演出時,仍能聽到老式劇場開幕時空靈清脆的提示鐘聲。
在首都劇場的后院,曲徑通幽之處指向了中國第一家戲劇博物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戲劇博物館。戲劇博物館的藏品多達15萬件,集中展現了劇院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歷史與藝術成就,重點介紹了“北京人藝”所排演的經典劇目、舞臺美術等內容。在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大批知名藝術家的創作手記,頗富趣味性的服裝道具,甚至于排練現場的模擬再現等等。置身其中,猶如開始一次話劇藝術的穿越之旅,令人回味無窮。
同學們,看到了龍須溝前世今生的變化,體驗過“北京人藝”的藝術之旅,此刻的你有什么感悟嗎?都說“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這“生活”或許就正在你我的身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