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經濟體制改革的率先推進,為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伴隨著經濟領域改革大潮的興起,文化體制的改革也逐步被提上重要議程。今天,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精神的過程中,回顧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發展歷程,梳理在文化體制改革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是黨史學界應該做的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文化體制改革的歷史背景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文化藝術事業迎來發展繁榮的春天。1979年10月30日,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的祝詞中,代表黨中央提出新時期我國文化藝術事業發展的一系列指導方針。在這一正確方針的指引下,文藝界堅決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文藝政策,過去受到人民歡迎、在“十年動亂”中被封殺的一大批文藝作品重新和群眾見面。廣大文藝工作者心情舒暢,創作熱情高漲。文化戰線的各領域、各部門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推動著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哲學社會科學等各項事業蓬勃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日益豐富多彩,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也越來越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然而,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水平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相比,依然顯得很不適應。文化部門自身存在的體制、機制等方面的缺陷,也嚴重制約著文化的發展。因此,文化體制和管理制度改革的任務,開始提到黨和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門的面前。
進入21世紀后,經過20年改革開放,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文化作為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邁開了發展繁榮的新步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規模迅速壯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高。據統計,截至2002年年底,全國共有各類文化單位機構30.99萬個,從業人員168.3萬人;藝術表演團體2587個,共新排上演劇目5272個;公共圖書館2697個,總藏書量為4.26億冊(件);全國文化系統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總數為972個,計劃總投資達239.2億元;興建了一大批群藝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文化建設的加強,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隨著我國文化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國際局勢發生了新的深刻變化,國際間綜合國力競爭越來越激烈,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國內改革發展處于關鍵時期,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任務更加艱巨。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社會條件等發生深刻變化。原有的文化體制與新時期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新需求新期待、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新任務、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與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新形勢新要求不相適應。在新的歷史時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需要,推動文化事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適應對外開放新形勢、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都把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任務,歷史性地提到黨和政府的面前。
文化建設的實踐呼喚改革,文化發展的時代要求改革,廣大人民群眾和文化工作者渴望改革。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從提出到逐步推進再到全面拓展和不斷深化,都是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客觀需要,順應文化建設發展的客觀規律,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應運而生的。同時,文化體制改革也是黨中央、國務院科學判斷國際國內形勢,全面把握當今世界文化發展趨勢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
文化體制改革的發展歷程
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從最初的藝術表演團體改革開始,到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前后歷經近30年,大體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一)80年代文化體制改革的起步
進入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國文化藝術界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勝利完成了撥亂反正的歷史性任務,各項工作步入正軌。適應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需要,文化藝術界肩負著“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光榮任務。為此,從1983年開始,國務院有計劃、有步驟地部署文化體制改革。這一階段對改革的醞釀和考慮,主要是針對文化部門的藝術表演團體。文化部在對全國藝術表演團體的歷史和現狀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于1985年初提出了改革的初步設想。1985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批準《文化部關于藝術表演團體的改革意見》。中辦、國辦在轉發這一《意見》的通知中提出,“目前我國藝術表演團體的體制和領導管理工作存在許多弊端,很不適應藝術事業的發展和建設‘兩個文明’的需要,必須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改革”。《意見》從合理調整藝術表演團體的布局,改革藝術表演團體的領導體制,擴大藝術表演團體的自主權,改革完善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改革的方案;同時對繁榮藝術創作,加速培養藝術人才,也提出若干具體措施。《意見》下發后,各地普遍進行了承包經營責任制等形式的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改革試驗,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總體上改革的步子邁得不快,許多關系沒有理順,配套政策還不健全。
為了加快和深化藝術表演團體改革,克服長期以來國家對大多數藝術表演團體實行統包統管體制的弊端,增強藝術表演團體的經營機制和競爭機制,提高藝術表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1988年9月,國務院批轉《文化部關于加快和深化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改革的意見》。這一文件在藝術表演團體的組織運行機制上,首次倡導逐步實行“雙軌制”的改革思路,即:需要國家扶持的少數代表國家和民族藝術水平的、或帶有實驗性的、或具有特殊的歷史保留價值的、或少數民族地區的藝術表演團體,可以實行全民所有制形式,由政府文化主管部門主辦;大多數藝術表演團體,應當實行多種所有制形式,由社會主辦。“雙軌制”的提出,是藝術表演團體體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也成為這一時期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大亮點。
(二)90年代文化體制改革在探索中不斷前進
1992年鄧小平視察南方的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召開,標志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加快發展的新階段。十四大報告在論述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時提出“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事業的有關經濟政策”。特別是1996年10月,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分析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形勢,專題討論了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設方面的問題,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第一次以中央全會重要決議的形式,提出文化體制改革的任務。《決議》指出:“改革文化體制是文化事業繁榮和發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強文化事業的活力,充分調動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多出優秀作品,多出優秀人才。改革要符合精神文明建設的要求,遵循文化發展的內在規律,發揮市場機制的積極作用。文化產品具有不同于物質產品的特殊屬性,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有重要影響。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改革要區別情況、分類指導,理順國家、單位、個人之間的關系,逐步形成國家保證重點、鼓勵社會興辦文化事業的發展格局。文化企事業單位要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建立健全既有競爭激勵又有責任約束的機制。”這些論斷是黨中央對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方針原則所作出的高度概括和集中表述。
這一時期,文化體制改革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前進。其中重點從改革經費投入機制人手,推動藝術院團的內部改革;以組建大型文化集團為突破口,加快市場整合和結構調整,全國先后組建了一批報業集團、出版集團、發行集團、廣電集團、電影集團;完善國家文化經濟政策,國務院繼1996年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的若干規定》后,2000年又下發《關于支持文化事業發展若干經濟政策的通知》;從中央到省級財政對宣傳文化部門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建立了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對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發展文化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十六大之后文化體制改革由試點向面上逐步推開
進入21世紀,文化成為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重要領域。面對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的新形勢,2002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大,對加強文化建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六大報告在闡述“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時強調:“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要求“抓緊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明確提出要“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逐步建立有利于調動文化工作者積極性,推動文化創新,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健全文化市場體系,完善文化市場管理機制”。
按照十六大的部署,2003年初,中央宣傳部會同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等有關部門,制定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方案》。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宣傳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關于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確定北京、上海、廣東、浙江、重慶、深圳、沈陽、西安、麗江等9個省市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國家圖書館、中國出版集團、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北京青年報業集團、山東大眾報業集團、浙江廣電集團、深圳電視臺等35家新聞文化單位為改革試點單位。為了保障改革試點工作的順利進行,國務院頒布《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定(試行)》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試行)》兩個重要文件,對文化體制改革涉及的財政稅收、資產處置、工商管理等10個方面的問題提出明確指導意見,為文化體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上的實際支持。
從2004年開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在試點地區和單位全面展開并取得明顯成效。以北京市為例,北京作為改革的綜合性試點地區,首先啟動了北京兒童藝術劇院的改革,由北京青年報社控股,組建了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股份有限公司,并在很短時間內推出大型兒童魔幻劇《迷宮》,當年即在北京演出61場,票房收入達到693萬元。改革使北京兒童藝術劇院提高了效益,壯大了實力。改制3年中,劇院演出場次由2003年的144場上升到2006年的303場;總收入由2003年的77萬元上升到2006年的5500余萬元。2006年劇院總收入是2003年的72倍,職工收入也大幅增加。北京兒童藝術劇院的改革一炮打響,得到中央領導和文化界的高度評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稱贊該院的改革有“三好”:第一,用股份制的形式轉制,一步到位好;第二,北京青年報社控股股東選得好,有策劃運作能力,有產業關聯度;第三,試點單位選得好,有遠見卓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委書記劉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宣部部長劉云山等領導同志也到北京兒藝調研,對劇院的改革給予了充分肯定。
像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股份有限公司一樣,所有進行試點的文化單位都在改革中轉換了體制機制,激發了內在活力,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試點的成功為文化體制改革積累了經驗。2006年3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吹響了文化體制改革由試點向面上全面推開的號角,全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在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各個領域整體推進、整體提速,文化管理體制改革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國有文化事業單位成功轉企改制,文化產業呈迅猛發展之勢,社會資本大量投資文化建設。《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制定和頒布,就是這一時期文化體制改革經驗和成果的集中體現。
與80年代、90年代的文化體制改革比較,十六大報告提出和在十六大之后進行的文化體制改革,是一場全方位、寬領域、多層面的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體制改革。它突破了過去主要在藝術表演團體進行改革的格局,將改革推向宣傳文化領域的各個部門、各個單位;它突破了過去更多的是從機制層面進行改革的做法,牽住了從體制上進行改革的“牛鼻子”;它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把文化區分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兩個方面,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同步發展、又好又快發展注入了強大生機活力。
(四)十七大之后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推進。縱深拓展
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深刻闡述了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向全黨發出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十七大報告強調:“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植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
為了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2008年4月,中央召開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部署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大力度、加快進度,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為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良好體制環境。2011年4月底5月初,中央又一次召開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強調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拓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新路,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會議還提出要把握好“三加快一加強”文化改革發展總體布局,即: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加強對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十七大和十七大之后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一系列戰略部署,推動全國文化體制改革進入全面推進、縱深拓展的新階段。文化藝術、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各領域的改革既有明確的“路線圖”,又有具體的“時間表”,經過幾年的努力,文化體制改革取得豐碩的成果。表現在: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得到切實保障;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場主體,文化產業發展的規模和效益大大提升;文化產品更加豐富,文化市場更加活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更好滿足;推動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走出國門,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十一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速,201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1052億元。我國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第三大電影生產國,新聞出版業的總規模位居世界前列。
(五)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文化體制改革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深刻闡述了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明確了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重要方針,提出了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這是黨指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個綱領性文獻,在我國文化改革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目前,全黨全社會正在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大力推進文化的改革發展。全黨對文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的認識達到新的高度,對文化改革發展的科學規律的把握達到新的水平,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和重大舉措比任何時候都更加明確、更加有力,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也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配套、更加完善。我們相信,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必將進入一個持續深化、全面到位、碩果累累的嶄新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邁出新的堅實的步伐。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啟示
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是在沒有現成的模式和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進行的。“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提出改革的任務,在實踐中探索改革的路子,在實踐中積累改革的經驗,這是我國文化體制改革近30年走過的歷程。回顧這一歷程,研究黨在這一時期領導文化改革發展的歷史經驗,會給我們留下許多寶貴的啟示。
(一)必須堅持文化體制改革的正確方向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黨領導的文化體制改革,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文化屬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范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要正確處理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商品屬性的關系、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系,任何時候都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軟實力。在堅持改革開放、大力吸收和借鑒世界有益文化的同時,文化體制改革必須切實保護民族文化瑰寶,努力維護和保障國家文化安全。在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全過程中,黨和政府始終強調這些政治上、原則上的根本要求,這就為改革指明了正確的前進方向。
(二)必須明確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
黨和政府一貫強調,我們一切工作的著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人民創造了文化,文化屬于人民。文化的改革和發展,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因此,改革必須有利于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事業的發展繁榮,推動精神文化產品的極大豐富,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在改革中,宣傳文化部門以各種方式,大力提倡文化工作者走進實際、走進生活、走進群眾,向人民群眾學習,拜人民群眾為師,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創作出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效如何,最終要由人民群眾來檢驗,要看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是否得到切實保障,各階層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否得到更好的滿足。文化體制改革的成果,一定要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基層百姓。文化體制改革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先后推出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等工程,使廣大農村群眾得到實惠,受到農村基層干部群眾的熱烈歡迎。一切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群眾,這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所必須始終堅持的。
(三)必須抓住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重點
文化體制改革顧名思義是要改革體制,這是改革的戰略重點、主攻方向。文化體制改革命題的提出,源于文化單位、文化工作的體制弊端是阻礙文化生產力發展的瓶頸。因此,在文化體制改革的各個階段,都把體制改革作為重中之重的任務提了出來。但實踐證明,體制的改革是重點更是難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相當多的文化單位,人們還不敢去觸動體制上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不解放,還存在“姓社姓資”的疑慮,也發怵利益關系調整帶來的麻煩。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體制改革的戰略重點真正轉移到了體制的改革創新上,提出了一系列明確的要求和具體的政策,從根本上推進了文化體制改革的進程。以新聞出版業為例,2006年以來,根據中央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先后對出版社、報刊社的體制改革作出明確規定:除人民出版社、盲文出版社、藏學出版社和少數民族出版社之外,所有出版社一律轉制為企業;所有非時政類報刊社基本轉制為企業。近幾年,新聞出版總署加大推進力度,逐年提出改制的明確要求,使整個新聞出版業的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到2010年,除被保留事業體制的公益性出版單位外,全國經營性圖書、音像出版單位基本完成轉制,組建了120多家新聞出版企業集團,其中有50家企業集團成功上市。體制的改革創新,有力地推動了新聞出版業的發展。2010年,全國年出版圖書33萬種、71億冊;出版報紙1939種,年發行量超過450億份;出版期刊9884種,發行量超過32億冊。新聞出版業實現總產值達1.27萬億元,增加值3500億元。
實踐證明,文化體制改革不能只在機制層面上做文章,更不能將工作層面的某些調整、改進當做改革的全部內容,只有在體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才能真正建立起一套充滿活力的運行機制,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四)必須激發文化體制改革的內在活力
文化體制改革的主體是宣傳文化戰線的工作人員。文化體制改革能否順利推進,能否取得切實成效,關鍵要看能否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改革的內在活力。改革涉及體制、機制的轉換,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人們會存在種種疑慮、困惑,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改革便無法進行。因此,變“要我改”為“我要改”就成為文化體制改革中必須做好的一項工作。“要我改”,這是被動地、消極地應付改革;“我要改”,才是主動的、積極的精神狀態。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的整個過程中,黨和政府及宣傳文化部門的各級領導,都始終堅持做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干部職工反復講明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講明改革的各項政策措施,具體的改革方案也在干部職工中廣泛開展討論、征求意見,使干部職工形成“早改早主動、遲改遲主動、不改就被動”的強烈共識,積極擁護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
文化體制改革的經驗表明,凡是內在改革動力強勁的單位,改革進展就順利,改革效果就明顯。電影業的改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由于電影界改革啟動早,力度大,改革熱情高漲,比較早地完成了35家電影制片廠、20余家省市電影公司、近300家電影院等國有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從而大大提高了電影制作生產能力,2010年電影故事片產量達到526部,進入世界前三名。中國雜技團、中國木偶藝術劇院、北京歌舞劇院等一批演藝團體,也是主動謀劃改革,較早完成改制,實現了劇院團的跨越式發展。
(五)必須完善文化體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改革的是文化單位,但改革中涉及的機構、編制、人員、資產、財稅、社會保障等問題,與政府許多主管部門密切相關。改革必須依靠強有力的政策支持。為此,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之后,國務院和國家有關部門都及時頒布有關政策規定,支持文化的改革發展。國務院印發的《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定(試行)》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試行)》、《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規定》等重要文件;國家廣電總局、商務部聯合發布的《電影企業資格準入暫行規定》、文化部等五部委聯合制定的《關于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等一批部委的文件,都像“及時雨”,解決了文化體制改革中遇到的財政稅收、資本投入、資產劃撥、人員分流、社會保障等一系列實際問題。沒有這些相關配套政策的頒布和實施,文化體制改革就會寸步難行。在改革中各文化單位普遍遇到的人員分流的困難,正是因為有了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具體政策引導,才有力地保障了改革中的職工利益,維護了改革過程中的安定團結。
(六)必須強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組織領導
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領域一場深刻的革命,關系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關系廣大干部群眾的切身利益。同時,文化體制改革還不可避免地會遇到意識形態領域的敏感、復雜問題。為了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為了堅守黨的思想文化陣地,在文化體制改革中,必須始終堅持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以有力的政治組織保障,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的健康發展。中央領導同志在部署文化體制改革的歷次會議講話中,都一再強調加強黨的領導,加強組織協調。宣傳文化單位的各級黨組織,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要求,做了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在改革中發揮了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除把握好改革的政治方向之外,還有兩項重要的工作。一是用好干部,著力培養選拔一批政治上堅強可靠、改革意識強、熟悉宣傳文化工作、清正廉潔的高素質領導人才。改革的實踐證明,哪個單位選好了改革的帶頭人,配好了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哪個單位的改革就有新局面、新氣象、新成果。二是做好深入細致的群眾工作,用中央關于文化體制改革的精神武裝干部職工頭腦,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樹立改革的信念,增強改革的信心。改革的實踐同樣證明,哪個單位的群眾工作做得好,改革中遇到的矛盾能及時化解,哪個單位的改革就進展順利,干部群眾就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的文化體制改革形勢發展很好,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創造了豐富的經驗。當然,如同經濟領域和其他領域的改革一樣,文化體制改革是一個漫長的、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解決我國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根本動力和出路依然是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持走改革發展之路,我們一定會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責任編輯 劉榮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