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在一家名叫“海峽”的民宅的住宿經驗讓我徹底明白,檳城人不僅是重視名人故居,而且重視、珍惜祖輩留下的一磚一瓦。)
房子的主人叫狄,三十多歲,土生土長的檳城人。他的祖上19世紀末因為戰亂和饑荒,和鄉親們結伴逃難至此,以木器制作為生,后成為當地有名的木匠。這棟房子建于1916年,其曾祖父便在這里出生和故去,房子的結構和擺設盡可能保留了當年的生活形態。
以專業眼光來看,我十分驚訝于這棟百年老宅竟可以如此和諧地保留了原有風貌,又兼顧了現代設施的便利性。其改建的手法之隱蔽、巧妙,哪怕是業內人士也未必能做好。而狄正經的職業是電子產品銷售,老宅出租只是他幫家里打理的副業。
狄對于我的疑問擺手笑答,我哪里懂得這些。和很多老宅的擁有者一樣,他是在政府的幫助和引導下改建的。為了回應我的好奇心,狄熱情地抱出一堆資料——他兩年前改建老宅時,政府派人培訓他的學習資料。
原來在喬治鎮,不光是藍屋這樣的知名建筑,任何一棟無名老宅,都被政府重視和關注著。在過去幾十年中,政府一直致力于“修舊如舊”,并積累了很多經驗。
早在狄的父輩一代,很多檳城人就離開喬治老鎮,搬去十幾公里外的新城生活。老宅成了雞肋,放之無用,棄之可惜,基本都是成年荒廢著。另一方面,過去十幾年中,隨著西方背包客逐年增多,有些慧眼識珠的西方人買下老宅十年的租約,改建成酒店,老宅的“老”恰恰是他們高額住宿費的賣點。不少檳城人在發現了這個商機后,也開始著手改建自家的老宅。
當地政府很快發現,非專業改建對于老宅的毀損相當嚴重,遂產生了引導房主專業改建的想法。而老宅的修繕費用可以通過租金來補償,可能還會有不小的回報,形成良性循環,也可減輕全靠政府保護老宅的壓力。
在狄的資料里,我發現,當地政府不但指導得很專業,而且細心之極。考慮到大部分居民并非建筑專業人士,加上一些老移民文化程度不高,指導手冊幾乎全部使用圖示,有些甚至用漫畫的形式來幫助理解,為什么要這樣來改建才是正確的,對老宅的損耗是最低的。
狄介紹說,老宅開始改建后,還會有專門指定的專業人員隨時提供咨詢和幫助,必要時會親赴現場。如果改建資金不夠,亦會有專門的部門為改建者申請專項無息貸款。
狄的家里共有三處老宅,除了“海峽”,一棟正在修繕,一棟等待修繕。他的想法是,曾祖父風格的一棟,祖父風格的一棟,父親風格的一棟。對他來說,不光是為了出租,也是為了家族記憶的延續和傳統文化的傳承——“新城發展得再快都不要緊,我的孫輩仍然可以隨時知道爺爺的爺爺是怎么生活的”。
回國后,我跟一些去過喬治鎮的同行朋友聊天,都感嘆于最原汁原味的20世紀初中國華南小鎮竟然被這樣精心地保存在國外,而國內的華南地區,哪怕是鄉野小鎮,早已是高樓林立、面目全非。
現在,每每匆匆走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街頭,我總會想起著名規劃師建筑師伊利爾.沙里寧的一句話:“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知道這個地方的人們在心靈和文化上正在追求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