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質疑風暴再一次得到了中央政策層面的回應——《國務院關于促進紅十字事業發展的意見》出臺。
2011年以來,郭美美炫富、河南宋慶齡基金會丑聞、天價餐費等事件沖擊之下,中國紅十字會獲得的捐贈收入,從2010年的30.12億元降到2011年的5.58億元。
國務院新出臺的《意見》在第五條說:“著力打造公開透明的紅十字會。各級紅十字會要按照規定嚴格執行信息公開制度……及時回應社會關切。”
紅十字會也把這次政策出臺視為改革轉身的契機。在國務院新聞辦8月2日就《意見》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說:整個改革創新要點有兩條,“第一條是如何打遣公開透明的紅十字會,第二條是如何實行綜合性的監督體系”。
由此可見,紅十字會將重建公信力的重心落在了“公開透明”上。
這當然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但《意見》出臺之后,要使中國慈善的面貌煥然一新,要做的恐怕還不止于此。
首先,“公開透明”并非首次出爐。1999年9月實施的《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受贈人應當公開接受捐贈的情況和受贈財產的使用、管理情況,接受社會監督。”2004年6月起實施的《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不履行信息公布義務或者公布虛假信息的,由登記管理機關給予警告、責令停止活動;情節嚴重的,可以撤銷登記。”
為什么這些法律、條例沒有得到切實執行?老調重彈如何有新作為?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可能影響到國務院新出臺《意見》的“改革轉身契機”效應的發揮。
其次,紅十字會的“公開透明”仍然要增強緊迫感。
2011年7月,紅十字會“捐贈信息發布平臺”上線試運行。而直至今日,這一平臺的功能還較為有限,捐款的具體去向、用于什么項目、項目的具體運作情況還模糊不清,無法滿足捐贈人的知情權需求,距離“公開透明”的要求還有距離。
在8月2日的發布會上,多名記者持續追問“公開透明”的時間表,趙白鴿回應說:“大約在2012年底完成捐贈平臺和籌資管理系統基本版的上線。2013年底基本功能全部上線,要推廣到80%的省紅會。2014年底所有的功能上線要達到80%的市級紅會和50%以上的縣級紅會。”
這個計劃的實現確實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相對于中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特別是相對于紅十字會公信力建設的緊迫性而言,這個時間表可能有些遲緩了。過去短短一年,席卷全國的紅十字會相關事件就四五起,這三年之中,如果再來一個“郭美美”,中央和民眾還能不能“手多給一些時間”?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公益慈善組織的公信力決不能止于財務公開透明,更要表現在合法性、內部治理、項目選擇方向以及工作績效上。
長期以來,承自計劃時代的慈善組織,不僅財務處于灰色地帶,其內部治理、組織文化也缺乏建設公信力的動力,且這方面的改革尤其困難。財務為什么不能做到公開透明?就是因為內部治理偏離了公益慈善本義。
2012年初,在上海市慈善基金會的活動中,“老娘舅”柏阿姨作為志愿者勸行人捐款時說出狠話:“捐一塊錢都不愿意的男人是不會有出息的。”這類屢見不鮮的“遞捐”以及道德綁架慣性,并不涉及公開透明,卻與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建設密切相關。
在7月北京雨災中遇難者家屬收到北京紅十字會開出的620塊錢的運尸費,這對紅十字會作為慈善機構的公信力難免又造成傷害。趙白鴿也坦承:“這確實是說明了我們能力建設存在問題。這個問題的本質就如同在高速公路上在暴雨中收費和對路邊停靠避雨的車子貼罰款單是一個性質的……在緊急的救援狀態下,我們必須考慮更好地提高服務的水平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