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心理咨詢,許多人都躍躍欲試,連我家小區的門房老張每每見到我,都會提出要求,要到我工作的機構去做心理咨詢師
常有人說我很會開導別人,親戚、朋友、同學、同事有什么事,都會來跟我聊一聊,就好了。—般認為,心理咨詢就是跟人聊天,開導別人,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這大概也是心理咨詢在中國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吧。在許多人眼里,心理咨詢是一個很好的職業。想想吧,跟人聊天,聽人講故事,還可以教訓人,人家還付費給你。這等好事哪里去找?這種說法,類似于一些年前,美國記者評論羅杰斯,說他從頭到尾聽別人講,只是點頭微笑,嘴里發出表示贊同的“嗯啊”,這太簡單了。因此,他們稱羅杰斯為“嗯啊大師’。
因此,談起心理咨詢,許多人都躍躍欲試,連我家小區的門房老張每每見到我,都會提出要求,要到我工作的機構去做心理咨詢師。老張講到,隔壁有一對夫妻鬧離婚,他對那家的兒子說:傻孩子,趕緊抱住你爸的腿哭,不要讓他走呀。
我想說的是:心理咨詢是一種要求非常高的專業!
只管癥狀,不問生活
心理咨詢不是只管癥狀,不問生活。癥狀與生活密切相關,脫離生活去做治療是不可思議的。心理咨詢,需要全面了解一個人的成長經歷、生活環境,包括生活的困難,負面的事件,造成的傷害,及其情緒、情感、思維方式、觀念系統、行為模式、人際關系、職業發展、家庭生活,等等。心理咨詢不只是處理表現出來的癥狀,更是去處理癥狀背后的各種人生的破碎,在那里做深入而細致的修復工作。
只針對癥狀的治療,消極的或抑制性的治療,往往是治表不治里。人生問題才是癥狀的根源,處理與癥狀相關的人生問題,才是根本之道。有效的心理咨詢,是幫助當事人重塑生命,重返生活。
強迫
世界上沒有絕對,人生不可能完美。心理咨詢也不是萬能的,不過是人生諸多助人方式中的一種,它本身也有局限性,也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并不是總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心理咨詢致力于促改變和成長,改變和成長需要一個過程,是循序漸進,不是拔苗助長。咨詢師不要跑到求助者前面,而要常常跟在求助者后面,在需要的時候推一把,扶一把,順其自然,因勢利導,而不加強迫。從古至今,在人類社會中,總有人以為自己發現了真理,就把真理強加給別人,導致了許多的傷害與災難。我也看到,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受到太多的強迫,自我變得太弱,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想法,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強逼自己完美,言行都討好別人,生怕被人拒絕或責備。
咨詢師不代表真理。如果咨詢師用“真理”的名義去強迫他人,他不是在做醫治,而是在制造新的傷害。尼采說過一句話:不是真理,而是解釋。
心理咨詢有一個原則,叫“中立”,是一種更為寬闊的關懷與干預。比如,一個男性來訪者對咨詢師說:“我妻子跟我結婚之前,跟前面的男朋友發生過性關系,而我一直都不知道。”咨詢師說:“你的妻子為什么欺騙你?”這話不是中立,因為“欺騙”一詞會給對方造成誤導。咨詢師說:“你的妻子只是出于好意才沒有告訴你。”這話也不是中立,因為咨詢師還不了解情況,就一下子站出來為來訪者妻子說話,這會影響咨詢關系,也會影響后面的談話。“她為什么這樣做?”這樣的設問更合適。中立的回應可以讓咨詢師跟來訪者建立適宜的關系,從而引導當事人做客觀的陳述。
經過考試就能做
心理咨詢是一種專業。關于這個專業,至少需要這些方面的素養:接受過心理咨詢專業訓練。
專業工作者,需要有理論方法的訓練,需要接受督導,需要在實踐中總結經驗,需要具備一定的生命素養,需要對自我有相當的分析與覺察。心理咨詢師的訓練,包括精神分析,人本主義心理治療,認知行為,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家庭系統治療,沙盤治療,音樂療法,催眠療法,以及在中國文化背景里產生的整合東西方的療法和本土資源建立起來的療法。專業訓練的方式有培訓班,也有大學的心理學教育。
心理咨詢應該在相關的專業機構里進行。在中國,心理咨詢一般在三個背景的專業機構里進行:一是社會背景的心理咨詢機構,一是醫院背景的心理治療中心,一是學校背景(主要是大學)里的心理咨詢室。
心理咨詢通過這樣一些基本方式進行。面談:有需求的人前去相關的心理咨詢機構跟專業人員談話。每次談話在一個小時左右,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只談一次,而是需要一個系統的談話,次數大多在五次到數十次之間。電話咨詢:電話咨詢往往由專業的心理咨詢機構提供,電話咨詢具有即時性、隨時性和便利性的特點。團體咨詢:由專業團體咨詢師或治療師帶領。
心理咨詢也通過其他形式進行,如集體講座、團隊訓練:往往在大學或社會機構、企業里進行;社區康復:由專業人員、專業機構跟社區合作,開展各種增強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職業培訓以及癥狀康復活動;網上服務:通過電子信箱、在線專家論壇等方式進行;媒體節目與專欄:電視臺、廣播電臺的心理咨詢節目,以及報刊的專欄文章,都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培訓后就能做好
在心理咨詢行業內,一直有人呼喚建立嚴格的培訓、督導、資格認證和審查制度,但依然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
例如,有人受到培訓機構宣傳的影響,以為心理咨詢“錢”景很大,做了投資(接受培訓的費用、租房、辦公費用、人員工資等),不見回報,會采用非正當的手段從來訪者身上獲取額外的利益,包括推銷醫療器械、商品、保健品、書籍等。也有人對來訪者的情況做威脅性的、夸大性的病理描述,為了增加面談次數。也有人對治療效果進行極端的不實宣傳,如“一次催眠,終身根治”之類。
有一位來訪者前來尋求心理咨詢,幾次面談之后,覺得沒有達到他期待的“身心相通”的效果,遂從山東趕到上海一家機構接受“催眠”,當天被“催眠”七個小時,一覺醒來,支付了4500元(打折價)。催眠不是睡眠,更不是連續七個小時睡眠。就這樣,這個旅途勞頓的當事人,帶著對“靈丹妙藥”的期待,在上海完成了他一生中最昂貴的一次睡眠。這位求助者不甘如此,又找到另一個提供“催眠”治療的機構,在那里正趕上那個機構在做催眠培訓,他被勸說參加催眠培訓,學成之后,可以給自己催眠,也可以給別人催眠。結果是,他又付出了18000元的代價。回去之后,他的絕望感更大了,決定去買安眠藥,說反正沒有救了,不如死了算了。
做心理咨詢,要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
另一方面,需要提醒的是:尋求心理咨詢,需要突破自身的阻礙因素。這些障礙可能是一面子。擔心接受心理咨詢被周圍的人笑話,或者怕在咨詢師面前暴露自己的隱私。心理問題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是追求生命品質的表現。
觀念。有人認為有心理問題是一個人軟弱無能的表現,或者有道德品質上的問題,因此許多人寧愿忍著。不要等心理問題變得嚴重時才來尋求心理咨詢。
對費用有所顧慮。如果你有能力支付,盡可能付費,這費用是值得的;如果你沒有能力支付,依然可以去尋求,有的機構會提供減費和免費的服務,這樣的機會雖然不多,但一定有,可以找到。
誤解。有人誤以為心理問題就是精神病,因此顧慮重重。特別需要提醒的是,心理問題不等于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