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運剛剛拉開大幕。據有關部門估計,今年40天時間內,將有31. 58億人次投身春運洪流。
這30多億人次中,有不少回鄉的農民工、學生和探親族。對于許多回鄉者來說,他們在熬過了漫長的火車、汽車旅途后,在抵達村口時,往往發現春運“最后一公里”更難行,因為根本就沒有公交車。
筆者最近下鄉參加“萬名干部進萬村挖萬塘”活動,看到不少鄉村特別是偏遠鄉村,還沒有開通公交車,路上跑的以兩輪、三輪摩托車為主。村民進出,要么自己騎摩托,要么坐“摩的”。相較公交而言,“摩的”價格高出幾倍,公交一元的車程,“摩的”往往要價5元。
對于過年回鄉者來說,明知“摩的”宰客,卻別無選擇,因為很難拎著大包小包步行幾公里。不僅如此,由于“摩的”車手并未經過專門培訓,駕駛技術有限,導致安全事故頻發。
每年春運,公眾多將注意力投向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交通“大動脈”,各種交通工具首先滿足干線客流的需要,有意無意冷落了農村交通“毛細血管”。
但各部門在保障干線運輸的同時,也應騰出部分精力和交通工具,妥善解決農村交通末梢,不能讓回鄉者在家門口涼了心。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通常態化的農村班車,讓農民像市民一樣坐公交車出行;條件不成熟的地方,不妨在節假日開通臨時農村班車,集中運送旅客;最不濟,也應將農村小型面包車組織起來,經過短期安全培訓后,成立臨時客運隊,用來運送旅客。
總之一條,要創造條件讓回鄉者安全回家,盡量避免春運“最后一公里”發生事故。王國軍(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