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在中蒙國境線處的1423界碑旁,南看五百米是額布都格口岸的通關大樓,北側是哈拉哈河,額布都格邊防檢查站業務二科副科長包曉波帶著本刊記者走上有“中蒙第一橋”之稱的口岸界河橋。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界河橋于2005年11月通車,全長164. 9米,寬5. 5米。“橋上的紅線是根據河流正中測量劃定的,跨過去就到了蒙古國。”包曉波告訴《望東方周刊》,平常過境的車輛和旅客不允許在橋上停留,必須快速通過,“對面是蒙方白音呼碩口岸,雙方邊檢站的負責人時常會站在紅線兩側‘會晤’。”
細致的“三合一”檢查
5月8日一早,呼倫貝爾居民金花和12名鄰居坐上大巴車,8點30分到達額布都格口岸,邊防檢查站1號崗戰士把車牌號、人數等信息報告給額布都格邊防檢查站業務一科副科長寶音。額布都格邊防檢查站于2009年3月12日才正式組建,是正團職單位。
“一號崗只負責報告每車幾個人,并請示值班科長放不放行。正常開關期間,一般車都會放。”包曉波說。
中蒙兩國對于開關時間有專門規定。1995年中國外交部與蒙古國對外關系部照會后,同意額布都格為一類季節性口岸,兩國協定的開關時間為:每年2、5、8、11月的1~15日,8:00~17:00開放。
金花家住在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左旗阿木古郎鎮喜桂圖街,鎮西南22公里處就是額布都格口岸,它是內蒙古9個對蒙古國開放的重要口岸之一。口岸自1991年起先后經歷了臨時過貨點、自治區二類口岸、季節性開放口岸三次升格。口岸所在地新巴爾虎左旗是呼倫貝爾市的南大門,位于海拉爾、滿洲里、阿爾山三個機場的中心。
“第一次出關,有些緊張,也很新鮮。”大巴車停在邊檢站2號崗處,金花對《望東方周刊》說,她專門穿了民族服裝,還細致地了解了哪些物品不能帶出關等知識。
檢查員布仁畢力格和一位邊防戰士走上大巴車,先把車廂、車座等部位仔細查了一遍,又翻查了金花等乘客的行李,沒有發現違禁物品。
“口岸是一關兩檢,海關、國檢和邊檢,各自檢查的重點不同。我們是檢查的最后一關,要細致地對車輛全面檢查,車底座、車廂夾層、車頂、車工具箱等都要翻查。”額布都格邊防檢查站副站長阿木古郎說。
現口岸的日常協調、管理、服務由新巴爾虎左旗口岸辦負責,口岸檢查檢驗由海拉爾海關、呼倫貝爾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新成立的額布都格邊防檢查站承擔。
“我們主要對出入境的貨物、行李物品、運輸工具等進行監督檢查和征收關稅,防止走私。”海拉爾海關額布都格口岸監管組負責人李明告訴《望東方周刊》。
國檢是指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局,“主要是對出入境的食品、動植物等做檢查,不能把病菌放入國門。”呼倫貝爾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王作霖介紹,目前國檢和海關、邊檢在同一棟樓里辦公。
“有時為了提高通貨速度,三家就一起檢查,每個通關車輛或旅客會持有一份聯檢單,三關檢完,最后是到邊檢錄護照。”額布都格邊防檢查站站長孫繼虎對《望東方周刊》說。
金花持“邊民證”過關,邊民證的有效期比護照短,一般為3個月出入一次有效。寶音說,“邊民證的發放是為了方便附近居民,過關時必須查看是否是當地人,且他們必須從指定口岸通過。”
額布都格邊防檢查站業務一科檢查員田淇銳核對信息并錄入后,在金花的邊民證上蓋了章,“我們只出去一天,去那邊博物館看看。”金花解釋去蒙古的目的是與鄰居們一起旅游。
大部分出入境人員和車輛都順利通過。下午3點多,一輛蒙古國小客車入境,海關、國檢查完后,包曉波帶著邊檢站入境監護中隊戰士特古斯門德檢查車體。“要看車底部各部件是否有打開過的痕跡,要敲一敲車門和車身擋板,聲音不對,就得打開看。”特古斯門德說。
車上十幾名乘客的行李都擺在地上等著查驗,包曉波注意到一個箱子,打開后發現是四五個包裹裝滿文字印刷品,行李主人稱是藏文經書。包曉波仔細核對了他的護照,發現其有效通行證上指定口岸不是額布都格口岸,依據相關規定作出阻止入境處理。
開著大吊車去蒙古油田
除了2、5、8、11月的貿易開關,經中蒙協商,額布都格口岸自2006年2月起全年臨時集中開關,這是為了支持中石油的一個境外開采項目。
該項目始于2005年4月,中石油大慶塔木察格有限責任公司收購了英國SOCO國際股份公司在蒙古國塔木察格盆地19、21及22區塊94. 4%的股份,取得了該石油項目總面積約2. 5萬平方公里的勘采權。項目開展以來,中方公司投資數十億元人民幣,所有作業人員、車輛、設備、物資等均經額布都格口岸輸出到蒙古國。
5月7日一早,大慶塔木察格公司員工常萬庫開著大吊車準備進入蒙古國。常萬庫是第一次執行過境任務,感覺很新鮮。大慶石油國際工程公司口岸管理部主任馬東介紹說,口岸管理方為石油項目開設了“綠色通道”,“我們在蒙方一線施工的地點是離口岸218公里的草原上,一旦職工發生急病或受傷等突發情況,這邊的邊檢站就會及時跟蒙方溝通,24小時內保證把人員送回國內。”
“目前大慶公司通過這個口岸運輸物資及石油勘探所需設備,任務比較多,這段時間一天會有七八十輛車過往。”包曉波說,業務1科和2科一共才6個人,“全天輪班倒。”
據孫繼虎透露,下一步口岸的通貨量會進一步增加,屆時人員編制也要增加。“主要原因是大慶公司下一步要從這個口岸過原油,預計今年要過18萬噸。”
除了石油項目,中蒙雙方也在洽談建立經濟貿易合作區,“投資商也有,”孫繼虎說,一旦啟動,口岸的任務會更加重。
通過表情和攀談發現問題
客貨量增加的同時,包曉波和同事們感到技術設備的增進開始變得迫切。“現在主要靠人力檢查,而有的車帶夾層,里面有暗箱,可能會藏違禁物品,一旦有的話,查起來有難度。”包曉波說。
孫繼虎承認存在這個現實,“技術水平的改變要一個過程,雖然目前的技術條件比起滿洲里口岸等大口岸肯定不足,但相比以前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了。”孫繼虎記得1998年自己剛到額布都格口岸工作時,連錄入護照都是在車上辦公。“1993年這個口岸開始建設,1994年正式開放,主要是兩國邊民往來為主,夏季開關時可用浮箱橋作載體,冬季當地最低溫度到零下三四十攝氏度,車輛和人走冰道通關。”
浮箱橋在河水的沖刷及冰排的撞擊下開始變形,漸漸不能使用,通關的通道只有等待冬季的天然冰道,這樣的狀況直到總投資近600萬元的“中蒙第一橋”通車后才徹底改變。
“之后口岸工作逐步規范,過貨量和進出口總額逐年提高。”孫繼虎說,通過額布都格口岸從蒙古國進口的產品主要有廢鐵和魚類等,出口的產品主要有面粉、服裝、生活用品和輕工業產品等。
孫繼虎說,技術有所限制的條件下,就要增強檢查員的業務素質,“我們專門培訓工作人員,如何通過觀察面部表情、細致攀談詢問等方式及時發現問題。”
“除了要細致檢查,還要細致服務。”包曉波說,對于態度不好的旅客,邊檢人員還要更加耐心,“有的旅客出境時喝了酒,過關時吵鬧,這種情況很常見,提高邊檢服務水平怎么落到實處,這就是很實際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