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4日,由中國國防部選派的6名軍事觀察員由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起飛,前往熱點國家敘利亞。他們將按照聯合國的部署,分配到敘利亞的各個任務點,在敘工作至少90天后,由聯合國決定是否留任或輪換。
按照安理會2043號決議,聯合國將向敘利亞派出300名軍事觀察員和一定數量的民事人員。中國國防部收到聯合國請求后,從國內選派了6名軍事觀察員,加上在聯合國其他機構抽調的3名中國軍事觀察員,截至5月15日,中國在敘軍事觀察員人數達到9名。
軍事觀察員不攜帶武器,面對仍不平穩的敘利亞局勢,包括中國軍事觀察員在內的在敘維和人員安全問題,再次引起媒體關注。
風險一:交通意外成為第一大殺手
雖然是戰亂地區,但包括軍事觀察員在內的聯合國工作人員,面臨的最大風險不是戰爭,而是交通意外。中國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22年來,有9名軍方派出的維和人員犧牲,其中2人是因為交通意外。
就在今年2月,一架聯合國部署在剛果(金)地區的小型飛機在滑行時沖出跑道,造成多名官員傷亡。而這樣的飛行事故,最近幾年幾乎每年都要在剛果(金)任務區發生。2011年4月,聯合國一架搭載了33人的小型飛機在剛果(金)首都金沙薩降落時墜毀,僅1人幸免于難。2007年、2008年也同樣發生了飛機在剛果(金)墜毀事件,2007年飛機沖進了居民區,2008年飛機沖進了當地的一個集市,造成至少60人以上死于飛來橫禍。
1961年9月18日,聯合國秘書長達戈·哈馬舍爾德在英屬羅德西亞(今贊比亞)的一次飛機失事中遇難,成為聯合國歷史上因交通意外遇難的最高級別長官。有消息稱,聯合國自2000年以來,固定翼飛機的飛行事故超過20起,共造成600多人傷亡。
直升機安全也是聯合國人員面臨的嚴峻挑戰。聯合國的一份聲明說,自1997年以來已發生12起聯合國直升機墜毀事故,造成至少100名聯合國工作人員死亡,其中最嚴重的一起事故于2004年6月29日發生在塞拉利昂,造成24名維和人員死亡。
此前的2001年,聯合國塞拉利昂特派團還有一架直升機墜入海灣,機上7人全部遇難。2005年,一架聯合國直升機從烏干達返回蘇丹途中失事,造成包括蘇丹副總統加朗在內的多人死亡。2008年,聯合國尼泊爾特派團的一架直升機,由尼泊爾辛圖利地區的尼泊爾共產黨(毛派)營地飛回加德滿都途中失去聯絡,后證實機上10人全部遇難。2010年,一架聯合國直升機在巴基斯坦境內迫降,12名聯合國人員不同程度受傷,并送往中國醫療隊救助。
聯合國維和人員高頻率的飛行事故,有其原因所在。
首先是因為其起降設施的簡易化和飛機的老化。聯合國任務區的很多機場,都是按照戰時標準修建的簡易機場,大多數機場連水泥跑道都沒有,全是就地取材修建的沙石跑道,氣象觀通設備和塔臺指揮設備也比較簡陋,對惡劣天氣缺少充分的預判。聯合國的飛機由各成員國提供,長期在外執行任務,在零部件供應和機務維修上顯得力不從心,有的飛機超期服役,造成機械疲勞和故障。
以利比里亞任務區為例,其全國除了首都國際機場為標準跑道以外,其他幾個駐扎維和部隊的地區,全部為沙石跑道,只能起降60人左右的小型飛機或直升機。
高頻率的使用也是重要原因。由于地面交通很難打通,聯合國任務區內各個點位之間,飛機是主要交通工具。一位曾經在多個任務區擔任過軍事觀察員的中國軍官告訴本刊記者,他曾經在一天之內,在聯合國任務區內飛了7個起落。這種飛行強度,超過了很多國家的軍機飛行訓練強度。特別是直升機,對飛行后的除塵和保養要求很高,高強度的飛行任務無形中壓縮了保養時間。
《望東方周刊》記者曾在任務區乘坐過加拿大的小型運輸機和烏克蘭的米—171直升機,基本談不上舒適度,沒有空調,艙內溫度達到42攝氏度,也沒有機上餐飲服務,噪音大到令人要不停地吞咽唾沫。
在維和軍事觀察員的日常工作中,獨立駕駛車輛在任務區內巡邏是主要內容,因此過硬的駕駛技能是對軍事觀察員的基本業務要求。大多數任務區的地面交通狀況都相當糟糕,基本上都是由維和工兵部隊修建的簡易公路。本刊記者在利比里亞維和任務區看到,一到雨季,路上的淤泥約有1米厚,給維護交通的中國工兵大隊造成很大麻煩。而從首都到達300多公里外的一個任務點,車隊需要行進大約35小時,平均時速不超過30公里,還必須自帶拖車等救援設備以防拋錨。
1991年,聯合國駐伊拉克-科威特的中國軍事觀察員雷潤民在科威特、伊拉克邊境執行任務時因車禍犧牲。2003年,聯合國對伊拉克武器核查機構化學視察組組長郁建興,在第二次赴伊拉克執行核查任務時遭遇車禍犧牲。
風險二:惡劣環境帶來傷病考驗
在聯合國維和任務區內,多年的戰亂破壞了基礎設施,醫療條件很差。聯合國按照駐扎人員的分布和密度,設置了一、二、三、四級醫院,負責聯合國維和人員和當地雇員的醫療保障。
據本刊記者觀察,聯合國的一級醫院一般設立在維和部隊營區內,相當于一般的社區衛生室,可以從事簡單的清創、止血和一般性急救;二級醫院一般設立在任務區下屬的各戰區營地內,相當于鄉鎮衛生院的醫療水平,可以拍X光片,做縫合手術、血液常規化驗等;三級醫院一般設立在任務區總部,是較大型綜合性醫院;四級醫院按區域設置,數量較少。
雖然在當地民眾看來,這樣的醫療條件已經非常優越,但事實上,由于維和人員相對分散,任務區的自然環境惡劣,傷病仍然對維和人員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威脅。
在海地任務區,霍亂造成當地民眾上千人死亡,聯合國人員雖嚴格防范,仍有多人感染。
在柬埔寨、剛果(金)、利比里亞等地區,天氣炎熱,各種傳染疾病流行。被蚊蟲叮咬后很容易引發瘧疾等烈性疾病。在中國維和部隊的營區內,也曾經發現過毒蛇、蝎子等可能攻擊人類的動物。
蘇丹任務區南部的熱帶雨林,是惡性瘧疾、鼠疫、霍亂、結核病的高發區。維和人員感染各種嚴重疾病的情況時有發生。
根據聯合國有關規定,維和醫院沒有義務為當地居民看病。但中國醫療隊還是經常到周圍村莊義診,并為找上門尋求幫助的百姓提供服務。
2000年,中國軍事觀察員徐志達第一次帶隊去東帝汶,到達任務區不到一個月,就染上了當時任務區最危險的疾病——登革熱。因為這種病無藥可救,只能靠自體免疫力,徐志達最初幾天的高燒體溫持續在40度左右,在昏睡了24小時后,幸運地好轉過來。
1992年,聯合國駐柬埔寨的中國軍事觀察員劉鳴放,在柬埔寨執行任務時感染腦瘧疾,因當地醫療條件有限,在回國一個月后不幸辭世。
風險三:針對聯合國人員的恐怖襲擊
有經驗的軍事觀察員不會靠近后輪壓得很沉的汽車,那是因為汽車的后備箱里,很可能裝有炸彈。
前不久,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發生了汽車炸彈爆炸事件,造成了500多人傷亡。
事實上,盡管聯合國在維和任務中一直嚴守中立,但針對聯合國人員和機構的襲擊并未中斷。聯合國駐蘇丹達爾富爾聯合維和部隊(聯非達團)總部曾遭遇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裝分子襲擊,在北達爾富爾州首府法希爾以南約10公里的扎穆扎姆難民營附近,武裝分子襲擊了聯非達團的一個巡邏隊,造成2名維和士兵和一名維和警察死亡,6人受傷,其中多人傷勢嚴重。
2002年11月22日,一名英籍聯合國工作人員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杰寧難民營中遭槍擊身亡。2010年,一支在達爾富爾地區維和部隊巡邏隊遭武裝人員襲擊,8名維和人員在交火中受傷。
1978年3月,聯合國成立了4000人左右的駐黎巴嫩臨時部隊,該部隊自1978年進駐黎南部地區以來,在維護該地區安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付出沉重代價。到目前為止,已有200多名駐黎維和士兵在執行任務中殉職。目前這支部隊仍部署在黎巴嫩南部。
2006年7月,聯合國駐黎巴嫩的中國軍事觀察員杜照宇,在黎巴嫩和以色列沖突中遭以軍炮火襲擊,以身殉職。1993年5月,中國赴柬埔寨維和工程兵大隊士兵陳知國、余仕利,在營區內遭遇不明火箭彈襲擊,壯烈犧牲。
維和人員面臨的風險還可能來自戰爭遺留物。長年戰亂在沖突地區遺留了大量未爆炸物和槍支彈藥,形成極大隱患。聯合國在利比里亞任務區開展了以槍支換摩托車的行動,收繳了數千支槍支。但諸如地雷等爆炸物卻貽害無窮。
2011年8月,聯合國阿卜耶伊臨時安全部隊4名軍人,在阿卜耶伊城東南部巡邏時觸雷身亡,同時還有7名軍人受傷,成為近年來聯合國觸雷陣亡人數最多的一次事故。
風險四:不可預知的民眾不滿情緒
有沖突必然有矛盾。在很多沖突地區,民眾也會選擇支持或反對相應的政治派別。一旦聯合國作出不利于某些政治派別的決議,容易成為其“粉絲”的矛頭所指。這種民眾的不滿情緒被某些政治派別利用,可能殃及聯合國維和人員。
聯合國剛果(金)穩定特派團(聯剛團)在該國南基伍省本亞基里地區的一個駐地,就曾被當地上千名抗議者包圍。部分抗議者向維和人員開槍和投擲石塊,導致多人受傷,有7名聯合國維和人員被送進醫院接受治療。
就在今年5月14日,剛果(金)當地一些民眾再次包圍了聯合國維和基地,并向基地士兵開火、投擲石頭,致使至少11名巴基斯坦維和人員受傷,其中兩人傷勢嚴重。其原因是當地民眾認為他們沒有得到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保護。由于受聯合國憲章的約束,維和部隊保持了最大克制,沒有開火還擊。
《望東方周刊》記者在利比里亞任務區看到,長年戰亂加劇了當地民眾對政府和國際社會的不滿情緒,些微誘因就可能導致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在利比里亞首都蒙羅維亞,一名維和人員的車輛與當地車輛發生了輕微碰撞,導致數百人聚集,險些釀成惡性事件。而在利比里亞2011年總統大選期間,首都也爆發數起騷亂,多名當地民眾死亡,聯合國人員中也有數人受傷。
圖謀贖金的綁架事件也時有發生。在達爾富爾曾經發生多起武裝人員綁架外國人事件,包括綁架聯合國維和人員。2009年12月,兩名維和部隊文職人員遭綁架,107天后獲釋。
風險五: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
2010年1月,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襲擊了海地,設立在海地首都太子港的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總部大樓瞬間化為瓦礫。聯合國維和人員死亡人數高達94人,成為聯合國維和行動中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其中,中國公安部赴海地維和工作組4名成員和4名駐海地執行維和任務的中國警察倒在了異國他鄉。
在頻發洪水等自然災害的海地,聯合國維和部隊營區遭遇自然災害襲擊已不是第一次,在2008年的海地洪水中,維和部隊營區也遭到較大破壞。
聯合國任務區的駐在國多數經濟落后,基礎設施在戰亂中被破壞殆盡,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洪水、地震、風暴、泥石流以及次生災害,對維和人員的生命安全均構成威脅。加上維和人員駐地多為簡易板房,抗災能力很弱。2011年,在一場大暴雨中,中國赴利比里亞醫療分隊營區被水淹沒,宿舍全部進水,屋頂被掀翻。在非洲南部贊比西河盆地地區的聯合國人員營地,也隨時面臨著洪水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