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迅速發展,使美國社會中“向中國學習”的辯論逐漸從小圈子里的竊竊私語變得越來越響亮
在大多數美國人一面擔心國家的前途,一面忐忑地面對中國崛起的敏感時刻,一本由舊金山的BK出版社出版的新書《美國能向中國學什么:化敵為師的指導手冊》,不到一個月就登上了亞馬遜網時事類圖書榜首。
封面上紅墻金瓦的紫禁城和綠樹掩映中的白宮平分天下,中位線上的一枚暗紅色的印章,上面小篆字體,拼出的卻是華裔作者李洧的英文名字Ann Lee。
2月13日晚,李洧在紐約大學維格納社會學院的講堂里與《經濟學人》雜志編輯畢希波,還有到場的近百名學生學者展開對話。在此之前,她在美國多個城市的巡回演講幾乎場場爆滿。
但這并不是說所有的讀者或聽眾都認同作者的觀點,每次演講最后的問答環節中,聽眾的問題大多充滿質疑:作者對中國的分析太理想化了吧?中美制度的不同很多是文化差異造成的,不是說學就能學得來的吧?
這次在維格納社會學院,李洧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比以往都更直接、更尖刻。前排的一位頭發花白的白人男士說:“中國人權問題嚴重,書中對此卻只字不提,讓人幾乎覺得你是中國政府派來的說客?!?/p>
“這真是一個‘友好’的開始啊,說吧,你是中國派來的嗎?”主持演講的畢希波用反諷的語氣緩和了一下氣氛。李清則顯得有備而來:“你可以看我的銀行賬戶,我可沒收到他們一分錢?!?/p>
聲音越來越清晰響亮
李淯的新書并不是美國國內發出的向中國學習的唯一聲音。近年來辛國迅速強大,使“中國模式”越來越多地引起世界的關注,“向中國學習”的聲音也逐漸從小圈子里的竊竊私語變得越來越清晰響亮。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成功更將人們的目光聚焦在中國身上。
2009年,在發表在路透中文網上的《新中國60年的思考》一文中,亞洲協會美中關系中心主任、“中國通”夏偉寫道:“漫步在天安門廣場,我腦中反復思考著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問題:為什么我們信奉和鼓吹的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辜負了我們,而我們長期排斥的威權主義和國家管制經濟卻讓中國得到了繁榮發展?”
之后不久,《時代》雜志駐上海記者鮑威爾在該雜志上以《美國可以向中國學習的五件事》為題撰文,從價值觀的層面列出了有雄心、重教育、敬老人、愛攢錢、目光遠等五點值得美國人學習的中國品質。
過去幾個月中,這種聲音更是此起彼伏?!度A爾街日報》先后發表了微軟退休執行長赫伯德和最大的工會組織之一“服務業國際勞聯”前主席斯特恩聚焦中國的觀點文章。前者以《中國對美國;誰是發展中國家》為題指出,美國所有問題都迅速分化政府,從而止步不前,而“中國可以迅速解決問題”。后者以《中國的高級經濟模式》為題,“雖說可能有失面子,但美國需要像那些曾經獨占鰲頭現在卻面臨逆境的企業和運動隊一樣,學習對手的成功之處?!?/p>
2011年年底,美國前副財長紐曼也發表了新書《拖累美國的六大迷思:美國能從中國經濟增長中學到什么》,呼吁美國向中國政府那樣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以重振經濟。
但李洧的新書也許是至今最全方位也最大膽的“學習計劃”,她的很多改進建議直接觸及美國一向視為命脈的自由經濟和選舉機制。
她推崇中國的干部任命制度。她主張引進中國的五年計劃,為政府制定具體的目標和長遠的規劃,以改變目前政客只忙著競選,對如何推進工作既不關心又毫無頭緒的短視和混亂。她建議學習中國的經濟特區模式,將美國的50個州作為50個經濟實驗室,嘗試包括銀行國有化等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
李洧的一些觀點與其他一些人不謀而合,比如赫伯德也曾提到美國應當效仿中國的五年計劃“制定五年減赤和取勝的方案”。
所有提出向中國學習的人都無一例外受到反對者的批評和質疑,但李清的華人臉似乎讓她更容易被冠上“為中國當說客”的帽子。不過事實上,李淯對中國的興趣卻是從她對美國前景先見之明式的憂慮開始的。最初的想法只是獵奇
出生于香港的李洧,8歲時隨父母來到美國,直到1985年十幾歲時才首次踏上中國大陸。大學畢業后,李淯在華爾街上打拼了10年,做過投資銀行,也曾問鼎對沖投資公司合伙人的高職。但2005年,距離次貸危機引發的大范圍金融風暴還有三年的時候,她已經看到了華爾街上山雨欲來的先兆。
她開始四方游說,向金融界高層和監管官員說明自己的憂慮,但那時候在大部分官員眼里只有不斷飆升的房價、百萬甚至千萬的分紅,她的話被當成了耳旁風。李洧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與一名德高望重的金融高級監管官員的會談。
“很明顯他們是把華爾街銀行家的利益放在首位,我說你們這樣是對屋子中央的大笨象視而不見,早晚得不償失,他對我說‘那是你們這代人擔心的事,跟我沒關系’。我真希望我當時帶了錄音機把這段話錄下來?!崩钿Α吨袊侣勚芸氛f。
那次以后李清心灰意冷。她離開了華爾街,進入佩斯大學執教,之后又轉入紐約大學經濟系任教。2006年,應一份雜志的邀請,李清到中國進行調研,寫了一篇分析中國改革開放的長文?!爱敃r最初的想法只是獵奇,但那次的采訪卻讓我意識到中國的體制運作不可小覷?!?/p>
2007年,李洧應邀到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為中國政府官員開了不少關于美國金融體系的講座?!拔矣X得他們雖然對美國金融體系認識不全面,但他們的態度非常開放,非??释麑W習,這與我接觸過的美國官員太不一樣了?!?/p>
與中國官員的接觸和座談也讓李淯對中國模式有了更深的認識。2008年從中國回來后,她腦子里的《美國能向中國學什么》已經開始成型了。
誰在聽?
在美國的圖書市場上,寫中國的書比比皆是,但其中很多銷量并不理想,使出版商對這類圖書心存疑慮。在找到BK之前,李清和她的經紀人已經被20多家出版商拒絕,《美國能向中國學什么》在銷量排行榜上的成績讓BK覺得撿到了寶。
但在普通讀者中獲得的銷量,并不能代表這本書被美國主流社會接納的程度?!艾F在采訪我的大部分都是像NPR這樣的公共媒體,私營電視網只關注非左即右的極端言論,因為這樣的論調更有觀賞性和娛樂性?!敝劣趫陶茋叩恼蛡儯拔腋恢浪麄兠刻旎丶叶甲鲂┦裁?,會不會買一本書來看看?!崩顪U的語氣中不難聽出些許失望。
對此,亞洲協會的夏偉絲毫不感到意外?!霸絹碓蕉嗟拿绹艘呀浺庾R到美國存在不少問題,很多人對中國能夠迅速通過并執行新政策的能力印象深刻,這正是美國做得很差的地方,”夏偉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但美國人已經習慣了中國向美國學習,要接受向中國學習的說法的確很難?!?/p>
夏偉認為中國的制度很多并不適合美國,最重要的是要讓美國人懂得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他對目前的總統競選深感憂慮,“共和黨對中國的知識低得令人發指,共和黨候選人以誠實的態度談論中國的意愿也低得令人難以置信?!?/p>
不過,李洧對此卻并不擔心?!斑@些不過是為競選而玩的修辭,比如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常發表對中國很激烈的抨擊,但他是個億萬富商,我不相信一個有能力賺到這么多錢的人真的會忽視中國。我相信改變不會是來自上層的決策者,而是來自草根階層的普通民眾。年輕人里幸運的都去中國找工作了,不那么幸運的都在‘占領華爾街’。這個時候向中國學習的提法是會有人愿意聽的。”
這一觀點得到了資深外交卜勵德的認同。年近八旬的卜勵德在當年尼克松訪華的破冰之旅中陪同總統來到中國,之后被任命為美國駐北京聯絡處首位政治部主任。
“那時候的中美關系就是一根電話線,一頭是基辛格,一頭是周恩來。現在中美關系是一條由民間往來擰成的光纜,進步往往不是華盛頓或北京帶來的,而是那些往來于兩國之間讀書、工作、做生意的人們推動的。他們才是真正的決策者?!辈穭畹聦Α吨袊侣勚芸氛f。
從這個意義上講,他認為不論美國人愿不愿意承認,美國向中國學習的過程早就開始了。“你看看現在美國有多少人學漢語,每年送多少留學生去中國,有多少人在中國做生意,就知道我們是不是在學了。”
這正是19歲的紐約大學學生奧澤給自己制定的計劃。“我從小喜歡吃中餐,我會用筷子,現在正打算學漢語。紐約大學在上海開分校了,說不定我將來也會到那兒去上學。我覺得向中國學習是個很好的主意?!眾W澤在聽完李洧的演講后說。
美國社會在變得謙遜的同時,也保持了謹慎的態度。
“從中國的復興中能學到什么?我們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得出錯誤的結論,而最危險的錯誤結論莫過于‘威權主義能夠有效促進經濟增長’。在農業經濟向工業時代轉型過程中,中央計劃的經濟體制的確效果斐然。但中國能否邁出下一步,目前還不得而知?!甭吠干缛蚩偩幙死锼沟倌龋ダ锾m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