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推直選制”“黨代表大會常任制”和“票決制”,再到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黨代會代表提案制”,并非是單一框架下的制度突破,可以視作整體的制度性變革中的“重要一環”,是落實黨代表任期制的“一項配套制度”。黨內民主可以也應該先行一步,成為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火車頭
11月8日到14日,歷時7天,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圓滿落幕。
這次大會,既簡明又鮮明地向中國和世界宣示了中國共產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續寫“中國式奇跡”的重大問題。
簡言之,“改革”成為一把繼往開來的鑰匙,而為“中國式改革”注入活力的是積極發展和完善的黨內民主。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實行“黨代會代表提案制”,是涉及黨內民主機制的重要決定。中共十七大作出黨的各級黨代會實行任期制的決定,同時試行常任制。從任期制、常任制再到提案制,是完善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環節,是讓黨代表在五年任期間發揮作用的制度保證。
作為一個誕生超過90年、執政逾60年、推動改革開放30多年、領導著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的政黨,其自身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本來就是一個極其引人關注的事情。
早在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上通過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已明確提出,“建立各級黨代表大會代表提案制度”。但從“公推直選制”“黨代表大會常任制”和“票決制”,再到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黨代會代表提案制”,并非是單一框架下的制度突破,可以視作整體的制度性變革中的“重要一環”,是落實黨代表任期制的“一項配套制度”。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雖然作為文字表述在中共十六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但中共領導層對此早有共識。
1945年,中共七大就提出了在黨內發揚民主的問題,到了1949年中共成為執政黨后,開始著手黨內民主的制度設計和建設。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明確提出了必須在黨的各級組織中無例外地“擴大黨內民主”。鄧小平在八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指出,要“使黨內民主得到重大的發展”,持續“促進黨內民主的高漲”。黨的八大在探索和發展黨內民主方面,作出健全民主集中制、實行黨務公開、建立黨代會常任制、實施嚴格有效的黨內監督、實行黨的領導職務任期制、保護和擴大黨員民主權利等項重大決策,代表著中國共產黨對實行黨內民主的認識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但是,1957年的反右擴大化和1959年廬山會議“反右傾”斗爭,打亂了黨內民主繼續前進的步伐。雖然1962年七千人大會再次強調了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黨內民主生活的重要性,但由于中共在指導思想上已經形成了“左”的路線,根本無法扭轉黨內不民主的狀況,家長制、一言堂、權力高度集中、個人專斷等現象日漸風行,直至爆發“文化大革命”,導致黨內出現更為嚴重的集權專制。
再度開啟黨內民主實踐,是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1980年2月的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確立了在中共十二大上“采取差額選舉的方法,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舉”的決議。
在剛剛結束的中共十八大上,胡錦濤再次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中共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保障黨員主體地位,健全黨員民主權利保障制度,落實黨員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提高工人、農民代表比例,實行黨代會代表提案制。完善黨內選舉制度。強化全委會決策和監督作用,完善常委會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完善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票決制。
在中共十八大之前,已有上海、浙江、湖南等7省市設立中共“黨代會代表提案制”,27個省(區、市)制定出臺了貫徹落實中共黨代會代表任期制暫行條例實施辦法;20個省(區、市)、174個市(州)、780個縣(市、區)成立了中共黨代會代表聯絡工作機構。根據浙江省委有關規定,10人以上黨代表聯名或代表團可以在中共黨代表大會會議期間,向大會提出屬于同級黨代表大會職權范圍內的提案。
與“兩會”中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議案、提案不同,中共黨代表提案的內容要求更具前瞻性、宏觀性,比如,貫徹執行黨代表大會和黨內決議、決定的重大事項;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等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問題;加快經濟轉型升級、加強城鄉區域統籌發展、深化學習型創新型生態型城市建設、加強民生改善和社會管理創新、推進文化名城文化強市建設中的重大事項等等。
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健全黨內民主制度體系,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確,沒有黨內民主,就談不上人民民主。黨內民主可以也應該先行一步,成為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火車頭。中共新一屆領導集體已經產生,中國共產黨繼續將民主一詞鮮明地寫在了旗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