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帶小孩嘛,我經驗肯定要比你多呀,你都是我帶大的!”家住上海市虹橋路的吳玉英老人在帶孩子這個問題上經常這樣和女兒爭吵。
這樣的場景在當前的城市家庭中并不罕見。嬰兒喂養要注意什么?什么時候“開葷”才比較好?如何與孫輩做游戲?面對這樣問題每個老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答案是否科學合理,往往要打上問號。
據聯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的一份調查顯示,上海市家庭中有88%的嬰幼兒(0-3歲)由老人養育,而長寧區則發現全區由祖輩養育為主的家庭高達90%。
為了更好地協調統一對孩子的教養問題,長寧區婦聯聯合市級科研機構在部分街鎮試點,開設“祖輩家長課堂”。
隔代教養
“祖輩課堂場場爆滿,有些家庭里奶奶聽課后又帶爺爺聽,外婆聽后又帶外公聽,還有幾戶家庭小輩和祖輩一起來聽。”11月8日,上海市長寧區婦聯主席王秀紅這樣形容社區里的“祖輩家長課堂”。
王秀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老人們上課非常認真,除了記筆記,有些還會開博客更新上課內容,供沒能來聽課的老人分享。
8日上午,在長寧區華陽社區多媒體中心,已經滿頭白發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像小學生一樣,安靜地聽著臺上老師們講課,有人認真地記著筆記。大屏幕上顯示著“做開心、開明、開竅的祖輩”。
這是上海市長寧區婦聯正在進行推廣的“祖輩課堂”項目,該項目自2009年開始調研、試點,如今已是第三個年頭。
據長寧區婦聯副主任游雁介紹,2009年,長寧區婦聯在配合聯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的一個關于家庭教育的調研時發現,年輕居民的孩子90%都是在由祖輩教養。
“當時的結果真的嚇了我們一跳。”游雁說。
“祖輩教養小孩,不僅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會帶來不利影響,還會出現教養分歧等家庭問題。”長寧區婦聯主任王秀紅說,“年輕的父母可以利用現代化渠道獲得新教養理念和知識,但祖輩大多還是依靠傳統經驗,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進行一個祖輩課堂,來彌補祖輩教養中的不足。”
2009年,長寧區聯合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共同進行了“優化長寧區0-3歲社區嬰幼兒家庭隔代教養的實驗”。
同年,長寧區開始在祖輩帶養率比較高的虹橋街道率先進行試點。
根據調研問卷所反映的內容,長寧區設計了角色調整、養育方式、心智發展、親子互動等八節培訓課程,邀請專家來進行授課。
“沒想到幾堂課下來,發現以前真的是有很多不對的地方。”社區里的吳玉英老人感慨地說。
退休教師吳玉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香港資深親子教育專家桑呂敏妮老師的課程。“她就像在教魔術,一個紙杯子、一個晾衣服的架子、一張報紙都可以變成玩具。”
老人們在課堂上的表現也讓工作人員感到“意外”。 長寧區婦聯副主席游雁說,最初還擔心,老人在課堂上互動會不好意思或者放不下身段。沒想到在親子游戲環節,爺爺奶奶們扮起小兔子竟然全都充滿了童趣。
“有一個外公,以前在家只會扮鬼臉逗孩子開心。但現在已經把家里變成了一個神奇游樂園。”游雁說。
一堂課顛覆舊觀念
“小寶,你去超市想要買什么呀?”11月11日,吳玉英臨出門時問外孫小寶。
聽到外婆問,小寶拿過一張紙,畫上了一個蘋果,“一會兒要買蘋果。”
最近一年來,吳玉英每逢帶外孫小寶去超市買東西,都會讓小寶先自己列清單。吳玉英說,“這樣有利于孩子自己規劃生活,而且還改掉了亂要玩具的毛病。”
吳玉英指著掛在墻上的一張表格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如今小寶要想要新玩具,那著實是要費一番工夫才行。
“這是小寶的光榮榜,按照事先約定,他要得到十個五角星之后才能得到一輛玩具車。”光榮榜的一側寫著:洗頭、刷牙等日常生活要求。現在,光榮榜上只有4顆五角星。顯然今天去超市,他還不能買小汽車。
吳玉英說,這些都是小寶平時不喜歡做的事情。尤其洗頭,以前洗頭的時候,我和他媽媽渾身濕透,像打仗一樣。自從掛了光榮榜,小寶每天洗澡的時候都會說,“今天洗澡要洗頭。”
“現在小寶想要新的小汽車,也不會亂發脾氣,而是會掰著小手數,他做了多少件好事。”吳玉英說。“好的習慣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養成的。”
這樣的“技巧”正是來自社區的“祖輩家長課堂”。
此前去超市的時候遠沒有這么簡單,如果小寶看上一輛玩具車,肯定非“到手”不可,甚至會躺在地上耍賴。通常這樣的較量結果是以吳玉英的妥協而告終。但現在她不會溺愛孩子,反而利用光榮榜教會孩子付出才有回報。
家住福泉路的盧奶奶也從課堂里學到了新知識, “以前總覺得孩子開葷越早長得越好。但是老師說4個月的孩子最好是依次、逐步增加新品種,否則容易造成腸胃負擔。”盧奶奶說,“小孩也會有腸胃負擔,這個我還是第一次聽說。”
政府購買的真正用心
除了光榮榜,吳玉英還從“祖輩家長課堂”聽到了一個新詞,教育產品。因為全部的課堂教學均由政府購買,向家長們免費提供。
長寧區婦聯提供的數據顯示,經過三年的試點和推廣,目前長寧已在全區十個街鎮辦起了“祖輩課堂”,累計直接受益家庭約1500戶,間接受益家庭約4500戶。
面對龐大的需求群體,這僅僅是九牛一毛。
上海市育兒科研中心發表的《優化長寧區0-3歲社區嬰幼兒家庭隔代教養實驗結題報告》(以下簡稱結題報告)中,0-3歲孩子全部靠父母帶養的比例僅為9.5%。結題報告中認為造成隔代教養的原因主要包括孩子父母工作忙,沒空帶孩子;老人不放心子女帶孩子;孩子父母收入低,需要老人支持幾個方面。
教育專家孫云曉也曾經撰文稱,“中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問題的國家。隔代帶養已司空見慣,孩子年齡越小,與祖輩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吳玉英老人說,她的女兒和女婿都是公司白領,平日倆人都要工作,加班加點更是常事,帶外孫的任務自然也就落到她的頭上。
上海市育兒科研中心教授樂善耀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有人曾經總結出隔代教育的三大優點:一是很多“神童”就是因得到知識經驗豐富的祖輩的超前引導脫穎而出;二是子輩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輩接去教養,可以解除后顧之憂;三是老人可以減少孤寂,發揮余熱,同時也能享受與孫輩玩耍游戲的天倫之樂。“但隔代教養亦存在明顯弊端,如為孩子護短,不講原則,包辦代替,過度保護,以及舊觀念的影響等”。
樂善耀說,現在的祖輩都已經有所改變,他們也希望在協助子女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間能夠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祖輩課堂才如此受到老人的歡迎。
盡管提升祖輩科學教養能力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但長寧區婦聯主任王秀紅認為,不管怎樣祖輩教養在家庭教育中,都是起輔助作用。
“真正科學的教養還是要靠父母來親子完成。”王秀紅說,長寧的祖輩家長課堂試驗更多的是在“拋磚引玉”,藉此使孩子們的父母更加重視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