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駐中國大使,在日本官僚體系中通常需要副部級別。日本外務省司局數量不少,但到了這個級別,專攻中國問題的官員已經不多,能說中文的就更少了。
在已經獲得任命的西宮伸一9月16日突然病逝后,日本政府以外務省為主,物色有能力改善雙邊關系的人選,但前日本駐華大使宮本雄二以及前外務次官藪中三十二等候選人均謝絕。駐華大使的重任就落在了目前任內閣府官房副長官補的木寺昌人身上。內閣府官房副長官補是日本的特殊官職,相當于國務院辦公廳的副部級要員。
木寺昌人是9月11日才就任官房副長官補的。其時,中日建交后維持了40年的平穩關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日本《每日新聞》分析認為,官房副長官補屬于外務次官級職位,因此可以向中方傳達“首相官邸重視駐華大使”的信號。
“中國外交是一種戰略外交,是可以調整,不斷發生政策變化的外交。相比之下,日本外交講究不變,強調一貫性及整體的布局,是一種官僚外交。”日本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毛里和子在11月11日的公開講座中說。
木寺昌人與西宮伸一一樣,是職業外交官。重新走官僚外交之路,是民主黨內閣的既定方針,這意味著日本現政府已經放棄了3年前讓民間人士丹羽宇一郎出任駐華大使的政策創新。
不懂中文的法語專家
“我在報社里負責采訪外務省及日中關系,但我從未采訪過木寺先生。”日本某大報國際部的老記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她也在積極通過各種渠道聯系采訪,但目前困難不少。
日本《每日新聞》編委西川惠說過,木寺昌人在記者面前少言寡語,金口難開。預約采訪更是非常困難。
“其實寫寫這種困難也挺有意思。日中關系出現了這么大的變化,派一位不熟悉中國的外交官去中國,這本身就是一條新聞。”前述記者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中日關系中,經濟的地位特別突出重要。日中經濟協會是中日經濟交流的橋梁,很多相關的信息是通過這里進入到公眾視野。“我這里沒有任何關于木寺先生的信息。”日中經濟協會事業開發部部長中島俊輔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新大使去中國赴任前,通常會與相關協會的高層有所接觸。“聯系見面等事務性工作,并不歸我管,估計會與我們協會的高層有見面的機會。”中島俊輔補充說。
在東京和熟悉外交的記者、企業家談到木寺昌人時,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他是個會法文的外交官”。
日本外務省的習慣做法是,新入職的公務員會有一段時間進修除英語以外的第二外語,如進修中文的大都其后從事中國外交,在外務省內稱之為“中國幫”。在木寺昌人之前,外務省通常不會從法國幫中選擇去中國的官員。
說到木寺昌人的法文,在日本有不少超出尋常的好評。《日本經濟新聞》特別編委伊奈久喜曾經多次采訪過他,知道木寺昌人兒時隨父親在巴黎、布魯塞爾等地度過,有很好的法語基礎。
日本《每日新聞》編委西川惠采訪木寺昌人時,聽他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1994年10月,日本明仁天皇訪問法國,當時擔任翻譯的正是木寺昌人。時任法國總統密特朗的癌癥已經進入到了晚期。密特朗特別喜愛日本文化,曾經在1982年訪問過日本,對日本的盛情款待一直不能忘卻,希望在有生之年讓明仁天皇夫婦到法國訪問。
在密特朗的任期僅剩下7個月的時候,日本明仁天皇夫婦抵達巴黎,密特朗在香榭麗宮為明仁天皇準備了盛大的宴會,但他身體已經很差,先于客人離開了會場。三天后,明仁天皇夫婦去其他城市訪問前,來向密特朗道別。密特朗準備的私人午宴僅有明仁天皇夫婦和他自己三人參加,當時任翻譯的還是木寺。
“身體還好?”美智子皇后問候的時候,密特朗握緊拳頭,擺出了很健康的架勢。不過午宴結束后,密特朗喃喃地說:“大概我們沒有機會再見了。”
木寺昌人講述這段往事時充滿感情,“在現場當翻譯,碰到這種場合會有一種熱烈的情感涌上喉頭,讓人難以自制。”不過,他并沒有向記者說太多的細節。
“和記者談話時,木寺總是這樣。誰都知道他是有名的話少,我們也不便再細問。”西川惠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盡管木寺昌人并非“中國幫”,但在外務省出任課長(相當于外交部的處長)前,1991年到1993年間在亞洲局中國課當過一段時間首席事務官(副處級干部)。這是他現在出任駐華大使的唯一伏筆。
能力得到公認
更多的時候,現年59歲的木寺昌人給人的印象是個“能吏”。
1976年,木寺從東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后,考入日本外務省,在這里進修了法語,以后出任過經濟協力局無償資金協力課長、內閣官房長官秘書官,并在1997年赴泰國當過一段公使。
作為負責經濟的公使,木寺昌人赴任翌日,泰銖突然貶值,亞洲經濟危機隨之而來。他同日本國際協力機構及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等組織的領導人聚在一起,制定了一攬子政策,并逐漸落實到行動上。
2001年前后,日本外務省內使用保密費用于個人消費的丑聞被媒體揭露出來后,調查此事的任務便落在了已經是會計課長的木寺昌人身上。對于自己的同僚、先于自己進入外務省工作的老外交官該如何徹查,這著實讓木寺昌人犯了難。通宵達旦地工作,讓這位會計課長體力不支,住進了醫院。
但日本外務省也正是因為有這次徹底調查,及時清理了各種損公肥私的現象,讓日本外務省重新樹立了清廉的形象。
2008年是木寺昌人職業生涯的轉折點。當年,日本準備召開第四屆非洲開發會議。由于日本政府與非洲的交往大都是經濟層面的,政治、社會等方面交流相對較少,會議的推進遇到很多困難。在距離會期只剩下130天的時候,外務省還是讓木寺昌人出面全面負責。日本最終順利召開了有41名非洲首腦參加、在日本外交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會議。木寺昌人的協調能力因此得到了政府體系的公認。
對于木寺昌人與人交往的方式,日本政治家山靜六自有評價。山曾經出任過官房長官,而日本外務省方面給他派出的秘書正是木寺昌人。“我開始時以為,外交官就是一些系著蝴蝶領結,手持香檳酒,在宴會上東游西逛的人,但我發現木寺昌人是個有武士風骨的人。”山靜六對木寺評價甚高。
眼下中日關系處于困難時期。《日本經濟新聞》特別編委伊奈久喜對木寺昌人具有的法國式機智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的風骨與義氣,應該能夠得到中方的好評。”伊奈久喜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木寺昌人來華的確切日期目前還未確認。此前,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于10月4日表示,丹羽宇一郎的離任日期從原定的10月中旬推遲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