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省新化縣槎溪鎮有個鳥坳村,是“千年鳥道”的必經之地。每年秋天,來自西伯利亞、內蒙古草原、華北平原等地的候鳥,都經這條鳥道,飛往溫暖的南方。小村三面環山,因常見候鳥,故名鳥坳。但近年來,這里已經成為候鳥遷徙路線上的一個“斷點”。難以計數的候鳥,喪命于此。當地村民表示,有時一天打下來的鳥就足有一噸。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總工程師宋慧剛分析說:“這條遷徙路線大多是小型鳥,每只僅有100克左右。如果按每天1噸捕殺的話,差不多就是一萬只野生鳥。”
在地球環境已經遭到嚴重破壞的今天,人類已經不能再捕殺野生鳥。食用野禽會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疾病,而鳥類的消失,將是一場生物多樣性的巨大災難。
潛在的疾病源
人們捕殺鳥類首先是為了滿足口腹之欲。不僅如此,鳥坳村的人還認為,吃鳥肉能治小孩尿床、咳嗽等疾病,孕婦吃了最好,對大人小孩都有好處。
但這樣的飲食方式常常潛伏著危害,通過和野鳥的親密接觸,一些疾病會傳播到人類。今天,最常見的一種疾病就是流感,而流感通過野禽和家禽類的傳播又得名“禽流感”,并對人類有致命性。禽流感頻頻爆發的原因在于,每隔幾十年,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重要蛋白質就會發生重大抗原變化,產生毒力更強的新毒株,從而引起大流行。在傳播過程中,不同的流感病毒基因還會發生重組。野鳥等禽類中流感病毒種類最多,豬則是傳播過程中的下一個接力者和載體,通過豬可以把新的流感病毒傳播到人。造成2000萬~4000萬人死亡的1918年世界大流感,其致病病毒株正是由人流感病毒與豬流感病毒交換基因片斷的結果。
更可怕的是埃博拉病毒。這一病毒有70%以上的病死率,又被懷疑是通過接觸而傳播,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埃博拉的兇險不僅在于其傳染途徑,也在于其發病后病人極度的痛苦與死亡時的慘狀,感染此病的人大多數在第5~7天就七竅流血而死亡。
但埃博拉是怎樣從動物傳播到人的一直是個謎。英國普渡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它的生化結構發現,這種致命病毒的外部蛋白與某種鳥類的逆轉錄病毒相似。這提示,病毒可能是從鳥類傳播給人類的,也就是說吃野禽可能傳播埃博拉。此外,2000年~2001年,埃博拉病曾在剛果(布)西盆地地區流行,造成數十人死亡。醫生發現,在疫情初期,死者生前曾食用過病死的猴、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的肉,因此推論埃博拉病毒有可能是從猴傳染給人的。
生物醫學的一個經典理論是人畜共患病,也就是說一種致病菌可以使人和動物患上同一種病。比如人們已經非常熟悉的口蹄疫、瘋牛病(發生在人體時又叫做新克雅氏病,現在,將發生在動物與人體者統稱為普里昂病),正是因為吃了變質的“普里昂蛋白”而導致的新型傳染病。所以,吃野味而導致的“病從口入”,是人類患病的一種永恒方式。從這個角度出發,中國人應當改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可以吃”這一傳統觀念。
不過,在工業化時代,吃野禽還隱含著其他的生命風險。有些野禽是被人用毒藥毒死的,“呋喃丹”就是常用的毒藥之一。食用這些被毒死的野禽則是很不安全的。
但最大的隱患是,隨著工業污染的普遍蔓延和加劇,環境中的多種毒素會蓄積在野禽體內,致使人慢性中毒。這一過程主要由“生物放大作用”而產生。生物放大作用指的是有害物質,如重金屬元素和有機殺蟲劑,可以在不同的生物體內經吸收后逐級傳遞,不斷積聚濃縮;或者某些物質在環境中的起始濃度不是很高,但通過食物鏈的逐級傳遞,使濃度逐步提高,最后形成了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
在自然環境的生態食物鏈中,野禽,尤其是水禽,是除人類外的較高級生物,它們所食用的是已經飽含各種有毒物質的魚類。這些水禽包括天鵝類、鶴類、鷺類以及野鴨等。實驗表明,有毒的汞、鎘和有機氯殺蟲劑狄氏劑等在蒼鷺、天鵝等水鳥類中的富集作用是最大的。人如果食用這種食物,就會變成有毒物質的終端和最大富集者,中毒和造成疾病在所難免。
愛鳥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今天已知的鳥類有9775多種,比哺乳動物種類幾乎要多1倍,但已有1212種滅絕,占所有鳥類的約1/8。此外,還有179種鳥類面臨嚴重威脅,344種面臨高度滅絕危機,另外688種鳥目前已非常罕見。其中,渡渡鳥在被人類發現后僅僅 200年的時間里,便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和捕殺而徹底滅絕。在鳥類瀕臨滅絕的原因中,棲息地破壞和改變占60%,人類捕殺占29%,其次是外來物種競爭、國際貿易、污染等。
英國拉夫洛克提出的“蓋婭理論”認為,地球是一個整體,也是一個自我調節的生態系統。細菌、原生生物、動物(包括人類和鳥類)、真菌和植物是在一個系統里和諧發展,生物、巖石、空氣和水之間以微妙的方式相互作用,從而保證了環境的穩定。
鳥維護生物多樣性的作用最主要體現在與其他動、植物的共生和相互依存上。渡渡鳥的悲劇就堪稱是除恐龍之外最著名的動物滅絕案例。渡渡鳥滅絕后,毛里求斯的一種珍貴樹木——大顱欖樹也在1990年代,徹底從地球上消失了。后來,人們才弄明白,大顱欖樹的種子必須經渡渡鳥消化過后才能發芽。據專家計算,世界上每消失1種鳥類,就意味著與其伴生的90種昆蟲消失,35種植物消失,2~3種魚類消失。
鳥類,特別是小鳥,對污染物質非常敏感,它們每天吸入大量的空氣,進食相當于其體重的食物。在呼吸和進食的同時,鳥類具有較強的富集有害物質的功能,空氣和食物如果被污染,就會在鳥類體內富集,通過收集鳥類胃容物的方法,進行實驗分析,就可知道環境的污染狀況。
鳥兒在仿生學中的作用不僅可以讓人類獲得更大的生存能力,而且能啟發人們防御疾病的思路和增強人們的治病防病能力。比如,海鳥眼睛附近有一條鹽腺,能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鹽分排出,如模仿這一功能,就能把地球上占總水量97%的海水進行淡化,以解決地球上淡水資源短缺的問題。蜂鳥不僅能垂直起落,還能在吸吮花蜜時以直立姿勢懸在空中并進退自如。飛機的設計就可以模仿蜂鳥的垂直起降、空中懸停及掉頭等特性。有些鳥類能飛越幾千米的高空而保持腦血管供血暢通,不會缺氧,這為人類提供了在高原環境中正常生活和延長生命的重要線索。
如果失去鳥類,人類的生存將變得艱難。即便是以利用鳥類來滿足人們的生存需求,也需要保護鳥兒的生物多樣性資源。今天,雞、鴨、鵝等家禽,是人類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但是,這些家禽都是由野禽馴化而來的,家雞的祖先是原雞,家鴨的祖先是綠頭鴨,家鵝的祖先是大雁。因此,今天可利用野禽來不斷改良家禽的品種。由于野雞具有體型大、生長快、抗病力強等特點,是十分豐富的基因庫,因而可用以對家禽進行雜交育種。今天,人們開始飼養大鴇、天鵝、褐馬雞等,將來它們有可能成為家禽的新品種。有無數的科學道理讓我們理解,保護野禽就是在保護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