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跟在別人后面走,最終將導致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企業要想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不能只在業內東施效顰,還需要跳出來“跨界學習”。
從上小學開始,中國人就進入了漫長的“應試”生活階段。大學生畢業后進了企業,如果還是繼續接受灌輸式的培訓,用不了幾年,這些人就會分化成兩種人:一種是聽話的“小綿羊”,另外一種就是叛逆的“自由人”。前者可以在一家企業混下去,后者往往是跳槽離職。許多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糾結,最后成了“廢人”。要知道,目前中國的學校培養出來的人都是“半成品”,需要企業進行精加工才能成為合格的“成品”。
當企業家和高層管理人員抱怨員工缺乏創新意識、工作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為什么員工會變成這樣?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到哪里去了?不是中國人沒有創新意識,也不是中國人沒有創新能力,而是環境把他們的創新意識給摧殘得所剩無幾了。這些年我一直從事管理咨詢和培訓,有些企業在邀請培訓師做培訓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要求,希望老師能講一些客戶所在行業的案例,表面上看這樣的要求無可厚非,其實這種要求折射出了企業領導或人力資源總監思維的誤區。
要知道,講師不可能熟悉各行各業,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能力根據客戶的要求去做訂制。據我所知,很多按照客戶要求去訂制的講師最后都會死得很慘,因為一個講師面對比自己經驗豐富得多的“業內人士”,講某個行業的案例,無疑是“關公面前耍大刀”。那么,為什么企業會提出這樣的“無理要求”呢?
首先,這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導致的。企業希望通過培訓,讓員工馬上改變思想,改變做法,把老師講的東西馬上用在實際工作上,而本行業的案例最直接。要知道,培訓既涉及思想觀念的轉變,又涉及工作技能的提升,不可能馬上見效,需要消化與吸收,就像人吃飯一樣,也是需要時間去消化吸收的。
其次,是抄襲模仿的思維模式在作怪,大多數中國企業還處于抄襲模仿的階段,所以習慣了跟在別人后面走,看看別人做什么,自己也去做什么,誰成功了就跟著誰學。結果呢?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產品同質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很多行業都變成了微利行業。
最后,行業內的案例往往都是過來人的經驗之談,還上升不到有理論依據的經典案例。要知道案例不是隨便講一個故事,而是要有嚴謹的邏輯,堅實的理論基礎,多年實踐驗證的結果做支撐,經得起推敲。即把一個看似簡單的故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和層次,啟發人的思考,并從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所以案例不應當側重于“術”,而是應當側重于“道”。
要知道,創新來自于質疑,來自于對現有產品、現有服務的不滿,來自于發掘消費者未被滿足的需求。所以,企業迫切需要的是“跨界學習”,即把其他行業行之有效的做法嫁接到本行業,并根據本行業的特點進行“微創新”,從而實現A+B=C。別忘了中國那句老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高建華教授:北京匯智卓越企業管理咨詢公司首席顧問。進一步的問題或探討,請登錄http://gaojianhua.cmmo.cn)
(編輯:寇尚偉 swei2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