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敏單位的領導正分別與職工單獨溝通,希望以此全面掌握員工的工作狀態。那天下午,同一辦公室的小娜被叫到領導辦公室,20分鐘后,小娜哼著歌兒回來。緊接著,張敏被叫去,她心里非常忐忑,不知道領導要和自己談什么。
領導先是對張敏的工作大加贊賞,說她態度認真,責任感強,業務水平高,工作有成效。張敏謙虛道:“哪里!您過獎了。”然后,領導又說:“不過,你在某些方面也要改進,比如工作中偶爾帶有消極情緒,愛發牢騷,對同事有時不太友好。”聽到這里,張敏感覺非常委屈。“我……”她想辯解一下,可是,喉嚨像被堵住似的,一句話也說不出。突然,她眼眶一熱,眼淚涌了出來。領導慌了,忙說:“你別著急,我只是隨便說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張敏強忍著眼淚,從領導辦公室退出來,躲到衛生間哭了一場。她想,自己如此謹小慎微,為什么還有人在背后說自己的壞話?自己對每個人都是笑臉相迎,怎么會落個不友好的名聲?他們是不是覺得我善良、軟弱、故意欺負人?張敏越想越委屈,眼淚也更加肆無忌憚。下班的時候,張敏掩飾著自己哭紅的眼睛,趕緊打車回了家。她想不明白自己到底哪方面出了錯,覺得自己是天下最冤的。
第二天,張敏無精打采地來到單位,坐定后,同事小娜便隨口問:“領導和你談話,都說了些什么?”張敏強裝笑顏:“咳,那都是形式上的話。你呢?”小娜說:“他說我愛發牢騷,工作帶情緒。”張敏一驚,忙問:“那你怎么說?”小娜快言快語道:“我立即就反駁,說我的工作既瑣碎又繁雜,怎么會沒有情緒?發發牢騷又怎么啦?說了心里暢快,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要人累死累活地賣命,還不能有一點點聲音,這不是剝奪人權嗎?”“你當真這么說的?”張敏很驚訝。“當然!我就是這樣想的,所以直接說出來了。”“那,領導怎么說?”“他笑了起來,說以后有什么牢騷,直接向他發,保證接受。哈哈!他真逗!”小娜的笑聲如銀鈴般爽朗。張敏非常不解:面對同樣的批評,為什么小娜能如此輕松地處理,而自己卻像掉進無邊的大海,傷心、掙扎、苦悶、絕望?
我們每個人的心理版式都不一樣,這有遺傳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源于成長經歷。在這個版式中,有一些心理按鈕是非常敏感的,如果別人不小心按了這個按鈕,情緒就會變得非常激烈。面對領導善意的批評和提醒,張敏為什么會覺得異常委屈呢?因為她一直以來就非常害怕別人的否定,總是在努力回避外界的非議,這和她小時候的成長環境有關。
小時候,父母對張敏要求很嚴,不管她做什么,父母都要指責一番。為了贏得父母的歡心,她刻苦學習,門門功課考第一,但父母卻說:“只有笨孩子才這么用功。”她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卻說:“你就是一個應聲蟲,一點主見都沒有。”為了不惹父母生氣,她對弟弟很遷就,弟弟打她,她從不還手,父母卻說:“你怎么連他都打不過,你還有什么用?”面對父母的苛責,她只是沉默,然后偷偷地哭泣,繼而努力做得更好。可以說,她成長中所有良好表現的動力都來自于贏得外界的認可,避免別人的非議。所以,當領導委婉地向她提出批評時,她會覺得非常委屈,認為自己所有的努力都付之東流,同時她又重新體會到了童年時被父母苛責的無助。
領導和小娜談話,獲得了積極坦誠的反饋,沒想到,同樣的話,卻讓張敏有了強烈的抵觸情緒。他可能不解,不知道自己按了張敏“害怕被否定”的心理按鈕。
知道自己的按鈕在哪里,就要學會克制自己的情緒。一旦發現有人按了自己的心理按鈕,就要馬上提醒自己:別著急,不要沖動!別人不是有意的,是自己太敏感。比如,張敏害怕別人否定自己,當聽到批評意見時,就要告誡自己:沒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他怎樣看是他的權利,我無愧于心;再說,人無完人,有不足之處是很正常的,我不必著急。如果經常這樣訓練,慢慢地,你就會發現,自己的心理按鈕不像以前那么敏感了,情緒會因此變得平和多了。
我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或急或惱或怒,怪不得別人,要學會尋找自己的心理按鈕,然后努力做出調整。有一句老話是這樣說的:我們不能改變環境,但卻能改變自己的心態。
編輯 鐘健 124976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