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出現流涕、噴嚏、鼻塞、咽喉痛、咳嗽、頭痛、發熱、肌痛等癥狀,人們總是習慣性的認為“我又感冒了”。但出現這些癥狀就一定是感冒嗎?不然。許多疾病在起病之初,往往都戴著“感冒”的面具,一旦大意,就可能延誤診治,造成嚴重后果。
過敏性鼻炎
又稱“變應性鼻炎”,與感冒極為相似,但由于疾病病理不同,癥狀也不同。過敏性鼻炎是不傳染的,這點與感冒截然不同,且一般不伴有發熱,無明顯全身癥狀,病程較長;而感冒時則全身癥狀較重,7~10天可自愈。
過敏性鼻炎有四大典型癥狀:突然鼻癢、打噴嚏、流清涕和鼻塞,且反復發作。過敏性鼻炎發作時有明顯的鼻癢感,似有螞蟻爬,隨后連著打數個甚至數十個噴嚏,大量清水樣鼻涕會自動流出。打噴嚏、鼻塞癥狀是陣發性的,一天中可一次或數次發作,嚴重者可伴有嗅覺減退、鼻竇炎、中耳炎、結膜炎、鼻息肉、支氣管哮喘等。
兒童過敏性鼻炎主要表現為流涕,易與感冒混淆。兒童無法表達各種不適,由于鼻癢及結膜炎等而表現出推鼻子、做鬼臉、擦眼窩等動作。此時家長應高度警惕,盡快帶孩子就醫。
風疹
又稱“風痧”,是由風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呼吸道傳染病,1~5歲兒童多發,6個月以內嬰兒因有來自母體的抗體獲得抵抗力,很少發病。但一次得病可終身免疫。風疹病毒傳染性較強,主要通過飛沫、空氣傳播。
風疹從接觸感染到癥狀出現,一般有14~21天的潛伏期。病初1~2天癥狀很輕,可有低熱或中度發熱、輕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咽痛和眼發紅等輕度上呼吸道癥狀,并可有耳后、枕部淋巴結腫大,伴輕度壓痛。常于發熱1~2天后出現皮疹,皮疹初發時細小如沙,多先見于面頸部,24小時內蔓延到全身;逐漸變成針尖樣紅點,一般在3天內迅速消退,留下較淺色素沉著。出疹期體溫不再上升,病兒飲食嬉戲如常。患風疹時呼吸道癥狀及全身癥狀均較感冒輕,且普通感冒多無淋巴結腫大、皮疹等,容易鑒別。
流行性腮腺炎
民間又稱“痄腮”“流腮”“蛤蟆瘟”,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以腮腺腫脹伴有疼痛為其主要特征,多伴有發熱和輕度全身不適,潛伏期為14~21天。起病大多較急,無前驅癥狀。兒童多發,但成人患者一般較嚴重。
流行性腮腺炎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食欲不佳、惡心、嘔吐、全身疼痛等類似感冒癥狀,發熱時體溫可達39℃以上,持續3~5天。其特有癥狀即腮腺腫大,一般是以耳垂為中心,向前、后、下發展,狀如梨形,邊緣不清;局部皮膚緊張,發亮但不發紅,觸之堅韌有彈性,有輕觸痛;一般持續7~10天,常一側先腫大2~3天后,另一側出現腫大,并伴有疼痛和熱感,張口及咀嚼時疼痛加重。
流行性腮腺炎易出現并發癥,如合并腮腺炎腦炎、睪丸炎、胰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比腮腺炎本身更具危險性。即使在腮腺炎的恢復期,家長仍然不可掉以輕心。需要仔細觀察病情,發現問題及時到醫院就診。
流行性腦膜炎
是由腦膜炎球菌引起的腦膜炎癥,兒童高發。細菌主要經由咳嗽、噴嚏或接吻傳播。常見的病征包括高燒、劇烈頭痛、后頸僵硬;亦有嗜睡、嘔吐、懼光或皮疹等,可引致腦部受損甚至死亡。
小兒被感染后,病原菌首先侵犯呼吸道黏膜,出現發熱、咳嗽、流涕等癥狀,不易與感冒相區別。如此時不能有效控制,細菌就進入血液循環,形成菌血癥,表現為高熱、惡心、嘔吐等。皮膚出現瘀點、瘀斑為本病特征,主要分布于肩、肘、臀等易于受壓的部位。病原菌最終侵及腦膜而出現煩躁不安或抽搐、頭痛加劇、嘔吐頻繁、高熱不退,嬰兒則表現為不吃奶、兩眼凝視、高聲尖叫、前囟隆起和腦膜刺激征。暴發型流腦由于腎上腺皮質出血,可出現嚴重休克、面色蒼白、四肢冰冷、脈搏摸不到、血壓下降或測不出、心率快、心音低鈍、神志昏迷。家長如發現小兒出現以上癥狀,應盡快就醫,不可延誤治療。
麻疹
是兒童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之一,傳染性很強,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種疫苗的地區易流行。臨床癥狀以發熱、上呼吸道炎癥、眼結膜炎等多見,以皮膚出現紅色斑丘疹和頰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以及疹退后遺留色素沉著伴糠麩樣脫屑為特征。
典型麻疹病程分為潛伏期、前驅期、出疹期、恢復期。前驅期癥狀與感冒類似,第2~3日可于雙側近臼齒頰黏膜處出現細砂樣灰白色小點,繞以紅暈,稱麻疹黏膜斑,為該病早期特征,與感冒及其他傳染性疾病有明顯區別。患兒發熱3~4天后出現皮疹,體溫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開始為稀疏不規則的紅色斑丘疹,疹間皮膚正常,始見于耳后、頸部和發際邊緣,24小時內向下發展,遍及面部、軀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嚴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膚水腫。出疹3~4天后皮疹開始消退,消退順序與出疹時相同;在無合并癥發生的情況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癥狀也隨之好轉。疹退后,皮膚留有糠麩狀脫屑及棕色色素沉著,7~10天痊愈。如果患兒在類似感冒癥狀時出現麻疹黏膜斑,應就地隔離并立即就醫。
水痘
是由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冬春多發,傳染力強,接觸或飛沫均可傳染。臨床表現以發熱及成批出現周身性紅色斑丘疹為特征,斑丘疹進展為皰疹,然后結痂(痂疹);皮膚、黏膜上各期皮疹同時存在,俗稱“四世同堂”。該病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獲得終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復發而出現帶狀皰疹。水痘早期容易誤診為普通感冒,但出疹后特征性皮疹很易鑒別。
幼兒急疹
是由人類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小兒急性傳染病,也叫嬰兒玫瑰疹,經呼吸道飛沫傳播,臨床上以突起發熱、熱退出疹為特點。多見于6~18月小兒,3歲后少見,春秋季發病較多,潛伏期為7~17天。起病急,發熱39~40℃,早期可能伴有驚厥,病人可有輕微流涕、咳嗽、眼結膜炎、食欲較差等癥狀,咽部輕度充血,與普通感冒容易混淆。但該病發熱持續3~5天后驟退,熱退時出現大小不一的淡紅色斑疹或斑丘疹,壓之退色。皮疹初起于軀干,很快波及全身,腰部和臀部較多,1~2天消退,無色素沉著或脫屑,同時可有枕部、頸部及耳后淋巴結腫大,出疹后很容易診斷。幼兒急疹對嬰兒健康沒太大影響,發病后將終身免疫。
肺炎
作為呼吸道常見疾病,常常和感冒混淆。感冒時病原體侵襲上呼吸道,如果病情進展,侵襲至終末氣道,出現肺泡和肺間質的炎癥,即為肺炎,因此也是感冒的嚴重合并癥。臨床表現常見有發熱、呼吸急促、咳嗽、咯痰、胸痛等,體查肺部可聞及明顯固定的細濕羅音。幼兒患肺炎后癥狀常不明顯,可能有輕微咳嗽或完全沒有咳嗽,但病情進展快,如治療不及時,很容易發展為重癥肺炎,合并心衰、呼吸衰竭及中毒性腦病等,嚴重可導致死亡。故對于嬰幼兒出現感冒癥狀,如發熱不退、咳嗽、氣促,尤其是精神萎靡、不思飲食時,要高度警惕,立即前往醫院就診,切勿拖延。
猩紅熱
是由A族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多見于小兒。其臨床特征為發熱、咽峽炎、全身彌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后明顯的脫屑。少數患者由于變態反應而出現心、腎、關節的損害。本病一年四季都有發生,尤以冬春季發病為多,癥狀輕重不一,早期易與感冒混淆。但一般發熱、咽痛等表現重于感冒,鼻塞、流涕等卡他癥狀少見,并有楊梅舌、后頸部及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發病后1~2天出現皮疹,為紅色栗粒樣,疹與疹之間皮膚發紅,無正常皮膚,在皮膚皺折部位皮疹密集呈線狀,口唇周圍不出皮疹而顯蒼白圈形。皮疹一般2天后達高峰,2~4天退凈,體溫逐漸下降。疹退后7天左右開始脫屑,輕者呈糠屑樣脫落物,重者見大片脫皮。
風濕性疾病
泛指影響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如肌腱、滑囊、筋膜等的一組疾病,病因多樣。風濕熱等風濕性疾病亦可有發熱、肌肉酸痛等類似感冒的癥狀,早期容易與感冒混淆。但風濕性疾病一般病程較長,并逐漸出現關節受累表現,如關節疼痛、腫脹、變形等,并可出現心、肺、腎、眼、皮膚、消化道等多器官受累表現。故對于無明顯誘因出現的發熱、頭痛、肌肉酸痛等類似感冒癥狀,要警惕風濕性疾病可能。尤其是按感冒處理效果不佳時,或出現上述其他表現時,應及時求醫并進一步檢查明確診斷,以免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