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不良反應是指用藥后產生與用藥目的不相符的、給病人帶來不適和痛苦的反應,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等。據世界衛生組織在發展中國家調查,住院病人藥物不良反應發病率為10%~20%。我國2000年的資料顯示,每年5 000萬住院病人中,至少有250萬人與藥物不良反應有關,其中50萬人是嚴重不良反應,死亡19萬人。
副作用 是藥物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產生與治療無關的對人體不利的反應。如阿司匹林治療頭痛、關節痛,因其對胃腸道黏膜的刺激,可引起上腹不適、惡心、嘔吐等副作用。在應用正常藥物劑量時即可發生,故選藥應盡可能避免副作用。
毒性作用 一般是藥物用量過大或者用藥時間過長,體內藥物儲積過多的緣故。毒性反應會引起機體機能或組織結構的改變,其中用藥后很快發生的為急性毒性,長期用藥后發生的為慢性毒性。如用鏈霉素過量或時間過久時,可產生不能恢復的耳聾。因此,用藥必須掌握用量和時間,不能隨便亂用。一旦發生毒性反應,應立即停藥,并采用補救措施。
過敏反應 多發生于過敏體質者,臨床表現因藥、因人而異。其反應性質與藥物效應、劑量無關,有時甚至微量就會引起發作。但反應程度相差很大,從輕微的皮疹,到發熱、哮喘至血液系統抑制、肝功能損壞,嚴重過敏性休克甚至危及性命。故應慎用易引起過敏的藥物,用前必須做過敏試驗。對發生過過敏反應的藥物,應不再使用。
治療矛盾 又稱繼發反應,是由治療效應帶來的不良后果。如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體內對抗生素敏感的細菌被殺死,而不敏感的細菌大量繁殖,又引起新的疾病,如霉菌性肺炎或霉菌性腸炎。
抗藥性 又稱耐藥性,是指某些細菌或病毒在人體內逐漸產生抗藥性,使藥物失去原有的效力。故不應無指癥濫用藥物,尤其是不能濫用抗生素。一旦產生耐藥性,應根據細菌對藥物的敏感度選擇藥物。
致癌作用 到目前為止,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已列出2 400種可能對動物致癌的化合物,其中約150種化合物能在動物身上誘發腫瘤。國際癌研究所發現有25~30種化學藥物與腫瘤有關。有些藥物已被正式列入致癌物,如乙烯雌酚、非那西丁、環磷酰胺、右旋糖酐鐵等;有些藥物已有致癌性報道,如利血平、多巴胺、苯巴比妥、異煙肼、保泰松、苯丙胺、煤焦油軟膏等。因此,要避免長期服用這些藥物。
老年人由于對藥物吸收、代謝、敏感性及體質關系,加之慢性病用藥時間長,用藥品種多,自我表達力差,更容易引起藥物不良反應。因此老人更要警惕藥物的不良反應,以免導致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