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帶狀皰疹患者都經歷過一個疼痛的求醫過程。早期沒有出現皰疹時就感到了莫名的疼痛,皰疹發出來后,該吃的藥都吃了,該涂的藥都涂了,該打的針都打了,可是皰疹沒有迅速控制住。最難以忍受的是那撕心裂肺的疼痛,讓人輾轉反側,徹夜難眠,有些人的疼痛甚至會遷延幾年,轉為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可謂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疼痛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神經病理性疼痛是人類不得不接受的“禮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就是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長期慢性疼痛患者若得不到有效治療,可導致精神不振、抑郁、焦慮,生活質量下降,甚至自理能力喪失。在醫學界,疼痛已被認為是繼呼吸、脈搏、體溫和血壓之后的人類第五大生命體征。帶狀皰疹所致神經痛的嚴重程度和慢性過程,使它成為影響患者朋友健康的一個主要問題。
一般臨床上把帶狀皰疹的神經痛分為3個階段,一是皰疹出現的第一個月內的急性疼痛,二是發病后1~3個月的亞急性疼痛,最后是超過3個月直至數年的慢性神經痛。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神經病理性疼痛,它在皰疹治愈后持續存在。帶狀皰疹之所以會帶來那痛不欲生的感受,最主要的原因是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侵犯并損害相應感覺神經的結果。受損部位多種神經纖維和感受器受到破壞后,表現為累及各種感受的感覺異常和疼痛。病人會體驗到三種類型的疼痛:持續性深部銳痛或燒灼樣痛,陣發性刀割樣痛和痛覺超敏(例如正常非疼痛刺激誘發的疼痛) 。約1/3的病人會有機械性疼痛過敏,有些病人對冷疼痛過敏。除持續疼痛外,有的病人通常還主訴陣發痛,描述為電擊樣刺痛。受到累及的神經支配區除了疼痛之外,還有如緊束感、癢、感覺異常、蟻行感、麻木感或不定時抽動及其他不適的感覺。有些患者主訴這種“患區后遺癥狀是僅次于劇烈疼痛的痛苦感覺”,令人難以忍受,它可能比疼痛本身還令人煩惱。
盡管近年來在神經生物學研究方面有所進展,但臨床療效尚不滿意。我們目前的種種治療方案,早期特別著重于控制病毒的發作。但是按照常規抗病毒治療,往往需要2~3周的時間,皰疹才慢慢消退。而帶狀皰疹的發作,從局部皮膚疼痛開始到皰疹消退,也要經過2~3周的時間,其實這就是病毒肆虐、侵害神經的一個完整過程,說明我們目前的治療手段可能并沒有真正有效地控制住病程的發展。更為嚴重的是,這些治療不能有效地緩解疼痛,提示我們目前的治療不能有效地阻斷病毒對神經的侵害,因此90%以上的患者在早期就飽受疼痛的折磨,寢食難安。少數患者會遺留下頑固的神經痛,遷延數年,痛不欲生。而臨床醫生往往對此束手無策。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是一種非常抗藥的神經病理性疼痛,目前針對此病的藥物有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抗抑郁藥、麻醉性鎮痛藥和麻醉藥、局部辣椒素和麻醉藥貼膏等,重點都是在于控制疼痛,效果有限。其他的治療方法有選擇性區域神經及交感神經治療,包括神經干、椎旁神經根及交感神經節治療技術;神經功能調節治療相關技術,如脈沖射頻治療;三氧介入治療;脈沖儀治療;微電流電極治療;脊髓電刺激技術;鞘內埋藏藥物輸注系統;等。同時還包括有心理治療。如此眾多方法的存在,本身就證明了我們對皰疹后遺神經痛的無奈。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主要是由于病毒侵犯并損害感覺神經系統的結果,因此,針對“神經損傷后的過度興奮性、神經源性炎癥和促進神經損傷修復治療”,應該是我們的主要治療目標;通過促進神經損傷修復,降低神經源性炎癥來達到鎮痛作用,是我們的重點。經過20余年的摸索,我們總結出一種快速有效的方法,即通過神經營養藥物的使用,來抑制病毒對神經的侵害,保護神經纖維,達到止痛作用。一般在帶狀皰疹發作的第一周內,經過5次左右的治療,病灶處的皰疹即可萎縮,疼痛明顯緩解。發病2周以內的患者,一般5~7次的治療,就能基本控制疼痛。上千例病例資料追蹤,基本沒有留下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說明從保護和修復受損神經的角度,早期控制住病毒的肆虐,可以有效阻止病毒周圍神經的侵蝕與破壞,避免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