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在發病原因、臨床表現、診斷治療上與成年期糖尿病有諸多不同特點,應當引起病友們的關注。
病因有特點
1.年齡老化:調查發現,老年人從60歲開始,每10年空腹血糖增加0.11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增加0.44~1.11毫摩爾/升。原因是運動減少,胰島素分泌減少,特別是第一相胰島素分泌減少更明顯,而且釋放時間延遲;肌肉組織減少,青年人肌肉占體重的45%,而70歲以上僅占27%。
2.胰島素抵抗:老年人肌肉與脂肪組織分布發生變化,全身脂肪組織向腹腔和腹部皮下堆積,而四肢肌肉減少,形成“腿細肚子粗” 的典型胰島素抵抗體型。因脂肪細胞的胰島素受體減少,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導致血糖升高。肝臟細胞胰島素抵抗可導致空腹高血糖。
3.胰島功能降低:表現為正常的胰島素分泌減少,而活性低的胰島素原增多,特別是餐后胰島素原增多是餐后高血糖的重要原因。
4.胰島素受體減少:老年人不論胖瘦,外周組織細胞的胰島素受體數目是減少的,僅為青年人的30%,因而不肥胖的老年人也可患糖尿病。
5.糖調節功能失調:成年糖尿病人血糖升高時,胰島素也隨之升高,而胰高糖素是下降的。老年糖尿病人出現兩素同步升高的異常現象,胰島素的降糖作用被胰高糖素的升糖作用抵消,其原因不明。
治療有特點
1.飲食治療很重要:20%發病年齡在70歲以上的病人,只用飲食治療就可較好控制血糖。
2.控制餐后高血糖:體重正常者首選諾和龍,該藥半衰期短,不用提前服用,兩次服藥之間有間歇期,有保護胰島細胞功能的作用。也可用短效美吡達、糖適平。肥胖者用文迪雅、二甲雙胍、拜唐平,但患有心腦腎病變者慎用二甲雙胍。口服藥無效者,可用甘精胰島素,每天1次,以控制基礎血糖;配以拜糖平1片,三餐時服用,以控制餐后血糖。
3.防止低血糖:用藥量從小量開始,逐漸增加。要記住,高血糖不可怕(相對而言),低血糖更危險。血糖控制目標不可過嚴,能達到空腹7毫摩爾/升,餐后10毫摩爾/升即可。
4.降糖兼顧并發癥治療:對患有心、肝、腎并發癥者,即使血糖不很高,也要早用胰島素;血脂不高,也要早用他汀類降脂藥。
5.運動量要小:老年糖尿病患者宜選散步、慢走、打太極拳等較緩和的方式,并逐漸增加運動量。每天運動時間應相對固定,最長不超過1小時,持之以恒。雨雪天氣不可運動,以防跌倒。患有骨關節病、心臟病、肺部疾病、腎臟病、增生性視網膜病等患者的運動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運動應在餐后1~1.5小時進行,既能阻止糖原分解,又能促進肌肉對糖的利用。
表現有特點
1.不典型和并發癥多:50歲~70歲的老年糖尿病人,有典型癥狀者僅17%,多數病人無明顯的口渴、多吃、多尿等癥狀,以肥胖者多見。常在查體或因并發癥就診時發現,致使病情延誤,常患有嚴重的急慢性并發癥。
2.餐后高血糖者多:由于胰島素第一相分泌減少,胰島素分泌遲延和胰島素原分泌增多,易導致餐后高血糖。
3.低血糖多:老年糖尿病胰島素分泌遲延多見,常引起餐前低血糖;腎功能不良,應用降糖藥更易引發低血糖。有不少老年人是因低血糖就診而發現糖尿病的,應用降糖藥或胰島素后更易發生,而且恢復較慢。
4.心理障礙多:長期疾病折磨,經濟負擔、心理恐懼、情緒波動等,表現對治療失去信心、自暴自棄,依從性差。